分享到:
天边的云,肆意的挥洒它的绚烂和妖艳。那一抹红,如血般深厚凝重。独自一人,踱步与横跨峡谷的小桥之上,在饥饿和病痛的拷问下,恍惚间听到末世的尖叫,不禁掩面大喊。
初见此画,竟有一种恐怖感。是被他扭曲的画面所惊吓吗?是被他强烈的色彩所震惊吗?是不能读懂的困惑,还是略能参透的深思?只觉蒙克定是用生命描摹出这样一幅作品,代表全人类,发出对未来隐隐的忧虑和深深的拷问。
在这样一幅困顿,迷茫,忧虑,思索的沉重的作品面前,只觉得呼吸都变得急促,一种窒息感油然而生。我曾揣摩,是怎样的恐惧,引发了蒙克如此深沉的思索。许是身体的饥饿和病痛;许是峡谷之下蓬勃的风景;许是天边的,那一抹如血般震慑人心的火烧云。但随即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臆测,只觉自己是何其的狭隘。那种痛彻心肺,拽人魂魄的痛,岂会是因一己私利而发。不是站在寰宇遥观人类的未来,怎会喊到撕心裂肺呢?
眼观,思索,迷茫,忧虑和拷问。这种种无疑都是痛苦的。人类的进步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忧古忧今,拷问灵魂的历史。每一次的进步,都缀满了思辨的珍珠,也掺上的迷乱的绣线。
当人开始思索的时候,特别是思而有得的时候,往往喜欢呐喊。蒙克的《呐喊》,唤醒了人类的环境忧患意识,我们欣喜地看到,人类开始放眼未来,思索环境的意义所在,这对环保事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令人惊奇的巧合是中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鲁迅先生也曾书小说集《呐喊》,首篇便是《狂人日记》,借一个看似精神失常的狂人之口,控诉了旧中国血淋淋的吃人现实,鞭笞了世人的麻木和毫无所觉。我常在想,狂人,许就是周树人先生本尊吧,他所堆砌起的每一个文字,都包含了他对旧中国深深的思索和痛恨,包含他对那个时代的困顿和迷茫,包含了他对一个崭新的新世界的渴盼。这种忧虑,这份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定是带动了鲁迅先生,也带动了,被他的笔唤醒的,更多的中国人。这呐喊,召唤世人走上一条趋于文明理性的道路。
思绪飞驰,我想到了现在,想到了我们。我们是一批被叫做90后的人,我们自小生活在各种信息爆炸,各种文化碰撞的生活环境中。各种价值观或渗透,或倾倒的注入我们思维中。我们中的许多人常常听着各种摇滚或是朋克以一种看似戏谑或颓废不羁的形象示人。但于我,这并非是一种真正的厚重的思索。对社会,对人生,对规则,青年的我们可以迷茫,可以忧虑,可以不知所措。但我们更需要站在一个高度俯瞰大地,忧国思家;我们更需要达到一个境界与自己对话,拷问心灵。一个菁菁茁茁的青年人,发出的呐喊,当是有力量的,有厚度的,这种呐喊,凝聚了青年的责任感和思索,带来的,只会是一种蓬勃的朝气和奋发的动力。
我是一个有愤青情怀的人,这一点常为母亲所不齿。但我觉得,愤青,也是一种敢于放眼寰宇,思索人生的胆量。纵有忧虑,纵有迷茫,但这又何妨。“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深深的拷问内心和拷问世界的历程里,愤青们定会慢慢成长,完成对自己生命的升华,并以对他人的影响,慢慢改变和推动整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