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见某位女生说过:本事就在“字”里,每个字都认识,那就是有本事。浙江金华方言中,本事的“事”与“字”同音。刚听得该女生解释,不觉有趣,后细想,说这话的人可不简单!

《通鉴外传》记载:黄帝命仓颉为左史,制字,使天下义理必归文字。义乃情义,理乃道理,这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便造就了文字。

从仓颉始,文字就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着自己的形态。从象形字转变为繁体字,并逐渐在历史的变革中而简化,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沟通工具。试想一下,人类倘若失去了这个灵巧的信息沟通平台,那历史如何记载,文明何以流长?

有人说,文字,是一种跳跃在指尖上的舞蹈,是流淌在心底里的歌曲。它在无声的世界中,默默地向人们传递着一种声音,时而激奋,时而悠扬;时而呐喊,时而低吟。一旦习惯了指尖的舞蹈,无论是优雅的华尔兹,还是野性的探戈,那都是心灵情不自禁的倾诉。

现实社会过于沉重,过于繁杂,也过于虚伪。人们不自觉地戴着面具说谎,习惯了微笑,即使并不快乐。但却有一抓一大把的人,愿意将自己的心赤裸裸地暴露给文字。似乎,文字总是拥有一种魔力,让那些面对它的人都要万分的真实与真诚!

或许,简单的文字单体,掏不出人们的情感。但文字美就美在,它的构建与组合。将一个个单体字垛叠在一起,成句成段成章。在那纯净的黑与白的世界中,指尖滑过书页,触到的竟是作者的心。灵动的文字,在懂得欣赏者的心中,构建起一个空灵虚渺却又无比真实的世界。抒情的诗歌,优美的散文,夸张的小说,严谨的议论文,虽各有千秋,但都连着同一个根,那便是文字的魅力。我时常思忖:是谁最初把文字分类,划分体裁并统一了文风的旋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我有好长一段时间迷恋那些伤感的文字,因为他们总能唤醒我心中最深的记忆。但伤感的文字并不全能代表一颗饱含寂苦的心。尘埃落定,当一切都已成为往昔,原本浮躁的心,也已慢慢恢复平静。心如止水,倒是找回了些理智。

“生活必须流变,固守是危险”,董玉洁捧着《大鱼的死法》缓缓道来,“金鱼死于其须臾不离的水,正如人死于舒适的床榻,死于自己所珍为生命的东西:金钱、荣誉、信仰、情感。”这说的是关于鱼的五种死法。我以为与其说是金鱼,不如说是人类,这是民族的生死存亡之哲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些伟人用理性的文字,警醒人们,告诫人们,也教诲人们。古往今来,春去春来,花落花开,大家们种下的理性种子是否已然唤醒?纵横捭阖,开阔大气,那大家手笔,纵使是已沉睡千年的种子,也会突出破岩,获取阳光,将理性的花果赠予世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赠人文字,弥久沉香!

呜呼!我竟醉在文字的世界了,在认字、解字、写字中,突然大彻大悟,如醍醐灌顶一般,爽哉,快哉!

本事在“字”里,瞧吧!单这5字组成一句,便是首千古绝唱!

编辑\杨燕

上一篇: 教官,让我轻轻告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