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学术资讯 - 学者观点 - 正文

近日,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博与2024届博士生、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山东省分行张晓帆,博士研究生蔡子阳合作研究成果《金融科技、金融普惠与非法集资风险》在权威期刊《金融研究》2025年第1期发表。本文系团队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开展系列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近年来,作为典型的非法金融活动,非法集资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不仅严重扰乱经济和金融市场秩序,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威胁社会稳定。因此,深入理解非法集资的经济根源,特别是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背景下兴起的金融科技在非法集资活动中的作用,已成为关系公众切身利益和经济金融秩序的重要现实议题。

本文基于非法集资案件裁判文书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使用机器学习方法识别金融科技专利申请数量,检验金融科技发展对非法集资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金融科技发展可以显著减少每百万人中非法集资案件数量和被告人数量,金融科技主要通过数据分析类技术创新提高金融普惠性,缓解个人面临的信贷约束并提升其金融知识水平,减少融资类和投资类金融排斥,从而降低非法集资风险。本文不仅拓展了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经济效应和非法集资风险决定因素的相关研究,而且为打击非法集资应坚持防范为主、消除经济诱因的“疏堵结合,标本兼治”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博,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普惠金融、文化与金融、中国金融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研究成果发表于《金融研究》《经济学(季刊)》《中国工业经济》、Economica、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等权威期刊,多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资政报告获得山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教育部采用。

文/张博、吕宁



下一篇: 钱先航教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