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11月8日,山东大学第二届发展经济学研讨会在青岛校区成功举办。本届研讨会汇聚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围绕新时代背景下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包括碳减排政策、美国货币政策、全球价值链韧性、“三农”发展等),展开高质量学术交流活动。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林平参加研讨会并致辞。

林平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经济学院整体发展概况以及学院对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的高度重视和作出的积极努力。林平指出,本次研讨会为发展经济学领域的深入交流提供了宝贵平台,期待通过思想碰撞推动学术创新,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研讨会第一单元由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刘铠豪副教授主持,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邵帅教授做主旨报告,深入探讨了碳减排政策下企业绿色转型的决策逻辑。他指出,当前部分企业通过绿色创新或并购主动转型,但仍有大量企业因碳价偏低、制度约束宽松及存在监管套利空间而选择“躺平”或转移排放。研究揭示了政策设计对企业行为的关键影响,为优化碳市场机制、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启示。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李瑶教授在其主旨报告中,探讨了美国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机制,揭示了其通过贸易渠道产生的“溢回效应”与“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美国货币政策紧缩不仅导致其本土进口价格上升,还显著提高了中国出口企业的借贷成本,进而推升其出口价格。该研究为理解全球政策联动与企业应对提供了重要实证依据。

研讨会第二单元至第六单元为主题报告环节,第二单元中,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学院刘莎莎教授通过多案例研究,探讨了国企混改子公司如何通过差异化管理模式实现市场逻辑与行政逻辑的有机耦合。研究发现,企业需根据股权结构、企业家身份及小股东资源优势,采取专业化治理、文化学习或机会驱动等管理模式,以化解制度冲突、提升协同效率,为深化混改实践提供了管理层面的具体路径。

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学院赵云副教授探讨了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的大学-企业合作。研究发现,科学家与企业共同获得科技进步奖的高水平合作,总体上能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总量,但其对不同技术周期行业的影响存在差异,投入强度(比例)并未普遍提升。研究揭示了合作效果的复杂性,为优化大学科技园的创新支持机制提供了启示。

第三单元中,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陈旭教授探讨了数字技术网络嵌入对企业全球价值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在数字技术合作网络中的中心地位,能通过拓展企业显性与隐性知识边界,显著提升其应对国际冲击的能力。研究还指出,城市间网络地位相近是知识溢出的关键,为优化区域数字协作以增强产业链韧性提供了新视角。

刘铠豪副教授系统评估了数字技术对“三农”发展的赋能效果。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通过完善物流、培育品牌等路径,有效促进了“三农”发展,但也可能加剧收入差距。研究进一步指出,普惠金融、数字治理与人力资本提升能有效缓解收入差距。

第四单元,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钱鹏展特聘研究员探讨了中国高等教育平权政策对人口结构的意外影响。研究发现,高校扩招与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相结合,显著提高了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家庭子女选择少数民族身份的概率。

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学院朱婷婷博士后研究了人工智能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力与战略认知均能显著提升内控质量,但作用路径存在差异:技术能力侧重提升报告可靠性与合规性,而认知导向则更显著改善运营效率。研究揭示了AI作为治理要素的重要价值。

第五单元,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张伟平助理研究员探讨了高水平对外开放如何通过生产互补结构影响跨行业创新溢出。研究发现,自贸区政策通过构建行业间生产互补网络,能有效促进跨行业知识溢出与创新协同,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与生产率转化能力,从而驱动产业体系整体升级。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姚健博士后探讨了数字金融素养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提升居民的数字金融知识与技能能显著促进家庭消费,该效应主要通过增加收入、改善金融可得性及缓解流动性约束实现,且在农村及中低收入家庭中作用更为突出。

第六单元,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学院卢翠翠副教授阐释采购方ESG表现对供应链上游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和社会维度的ESG表现通过促进创新、缓解融资约束等机制显著提升供应商生产率,为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提供新视角。

本次研讨会的举办兼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与会专家学者的报告紧扣发展经济学前沿,研究成果丰硕,为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深刻洞见。未来,研讨会将不断深化与各位专家学者的持续合作,共同推动学科发展与创新实践。
文/刘铠豪 图/卢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