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为增进学院博士后群体间的交流合作,破解职业发展“隐形痛点”,10月16日,经济学院以“从‘博’到‘秀’—— 博士后的学术跃迁与职业成长”为主题,于中心校区知新楼B321举办第七期“Happy Hour”学术沙龙。沙龙由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李良杰主持,副院长张群姿,经济学院、经济研究院博士后及博士生代表参加活动。

张群姿介绍了学院博士后队伍的发展现状和支持政策,她表示,博士后群体已经成为学院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希望以本次沙龙为契机,促进博士后群体间的经验分享与沟通协作,为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分享环节,刘一鸣副研究员结合自身出站后留院任职的经验,梳理了预聘制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等职业发展路径,建议大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规划,并坚持深耕专业领域,产出更高水平成果。耿春晓博士基于“卓优博士后”经历,分享要适应碎片化时间、在团队合作中注重思想提炼与方向把控、坚持中英文“两条腿走路”、深化与合作导师学术融合的四点科研实战经验。王霄霄博士建议要立足“讲好中国学术故事”的科研方向,结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经验,提出要尽早启动选题、广泛征询专家意见,并鼓励大家要有长期主义心态应对科研压力。王文华博士以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经历为例,分享了自身的科研成长感悟,鼓励大家将新想法及时付诸实践,主动拓展跨学科视野,并始终保持积极的科研心态。
自由交流环节,参会博士后依次介绍自身发展情况与研究方向,并围绕跨学科合作、职业发展路径、工作痛点堵点以及学院服务等问题展开讨论。

“Happy Hour”学术沙龙是学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和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推动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建设打造的特色品牌。沙龙以“学术引领、思维碰撞、创新思考、助力成长”为出发点,以学院教师需求为导向,为学院教师营造自由宽松、积极向上的学术交流平台,助力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和青年人才成长。
文/马冬 图/刘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