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0 习辉 央行观察
作者:习辉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第二十二章 第四节 金融改革继续深入
随着金融业全面开放日程的临近和宏观经济对于金融改革要求的日益迫切,中国的金融改革呈现快速、深刻变革趋势,创新和转型的势头开始凸现,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趋势在未来五年内将成为人民银行发展的航向标。
一、银行改革与转型加速推进
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更为深入和全面的开放将是中国金融业下一步的不二选择。最为令人关注的银行业在2006年底全面对外资开放后,目前外资入股中资银行总比例不能超过25%的限制,到年底将只在税收征收上有意义,对业务经营范围的自由度将不再有约束力。开弓已无回头箭,中国银行完成首次公开发行(IPO)。在资本充足率约束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之下,中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寻求经营转型的步伐得以更大的迈进。一方面,一些银行积极寻求外资的入股和海外上市工作。另一方面,这些银行普遍加大对以零售银行业务为主要内容的低资本消耗业务的投入,纷纷启动了零售银行主导的发展战略。招商银行的财富账户异军突起,民生银行的零售业务在大力扩张中。
无疑,如何在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未来,还能保持中国内资银行的竞争力将是人民银行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加快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其盈利能力,加快国际化进程将是人民银行未来在银行改制中的主线。
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一揽子方案酝酿出台
2006年2月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金融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十余项重要改革举措。这意味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即将出现重大突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同时,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政府支持农业发展和有关机构的改革发展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农村信用社改革2006年进入攻坚和提升阶段、邮政储蓄体制改革将在2006年有实质性推进。
三、村镇银行——外资进驻的切入口?
2006年底,银监会调整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2007年10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2007年12月,汇丰第一家村镇银行在湖北随州曾都开业。随后,重庆大足、福建永安、北京密云汇丰村镇银行也相继开业。2009年4月,汇丰第五家村镇银行在广州恩平设立,成为汇丰在中国村镇银行整体网络布局中的重要“棋子”。与此同时,花旗、渣打等外资银行业巨头也纷纷行动起来,加快了在中国农村的布局。对于想向中国9亿农村居民提供服务的国际银行来说,中国的农村银行市场无疑是个潜力巨大的金矿。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获准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达105家,其中村镇银行89家。从2007年3月初首批3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年3月初,全国已有村镇银行97家,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速度,而这一数字还将迅速壮大。与前些年商业银行纷纷撤出农村地区的情况不同,近年来商业银行对深入县域、设立村镇银行的态度颇为积极,大有前赴后继之势。
能作为贷款抵押品的将不仅仅是房子和汽车,农民带来的可能是拖拉机和奶牛,也可能是不能流转的农村集体土地。在一家农场工作的农民吴伯钏说,很长时间我都在申请贷款,此前到一些大型银行了解过,凭我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证抵押贷款只能贷到两三万元,因为农村土地还不能进入市场流转,所以不如城市的土地那么值钱。许多村民都像吴伯钏一样遭遇到融资困境,他们对村镇银行的开业抱有较大的希望。吴伯钏说:“希望村镇银行有更多更灵活的服务,能够给我10万元贷款作为启动资金发展特色农业。”农村金融是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产品落后、服务不足等种种原因局限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从而也限制了金融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村镇银行的设立,标志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入发展新阶段。
汇丰村镇银行的贷款区别于传统抵押贷款,更注重对现金流和还款能力的分析,以此解决中国农村的企业和农户缺乏抵押品的瓶颈问题。广东恩平汇丰村镇银行目前的服务是提供存款、取款、转账等账户结算和贷款。特色业务是“公司+农户”贷款,即在农业公司的推荐和担保下,为相关农户/中间商在生产过程中提供流动贷款。有信用、抵质押和保证贷款等不同模式,农户可根据借款项目生产周期,灵活选择3个月到1年的不同期限贷款。汇丰集团主席葛霖说,中国对汇丰来说非常重要。对汇丰而言,没有任何市场比中国更具有战略意义。汇丰在中国的发展策略是长期的,不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汇丰将继续拓展在中国城市地区的银行网点,并继续增设在中国内地的村镇银行。
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在各地继续加大力度推进。通过逐步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类型和范围、鼓励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增设机构网点等方式,从而填补乡镇金融机构网点的空白将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形式。同时,村镇银行也将成为外资商业银行进驻中国金融市场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四、外汇做市商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自2006年1月4日起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简称OTC方式),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主体以双边授信为基础,通过自主双边询价、双边清算进行的即期外汇交易。随着OTC方式的发展,客观上将形成分层的外汇市场体系,即具备实力的大机构之间相互进行大额交易,同时大机构承担做市职能,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而央行同时引入的做市商制度有利于活跃外汇市场交易,提高外汇市场流动性,培育金融机构的做市能力,建立OTC方式、撮合方式和银行柜台交易方式之间的价格传导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实行这项制度以后,人民币的浮动明显更加灵活,市场供求在价格形成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人民银行在200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将进一步完善多种交易方式并存、分层有序的外汇市场体系,积极推出新的外汇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以有效控制风险为前提积极进行创新,丰富企业、个人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产品。目前看来,外汇市场的多层次以集中撮合交易方式为主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将会继续发挥作用,但采取这种交易方式的国家很少,因为效率相对较低,要转向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两种交易方式相结合,重点发展无形市场;在交易方式上,将来发展的重点是为了应对灵活的汇率所需要的远期交易和新的风险管理工具。
五、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建设提速
随着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进展,市场日益迫切地需要更多的衍生工具以规避金融风险、活跃市场。中国已经建立了金融期货交易所,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的推出时机也已经逐步成熟。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在银行间市场推出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的发展,在宏观上可以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形成高效统一的债券市场,打通债券市场、货币市场、贷款市场和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之间的价格联系,提高债券收益率曲线的效率,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
同时,微观层面,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利率互换能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规避资产负债利率错配风险,为向客户提供不同利率结构的贷款和理财产品创造条件。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外汇储备将进一步优化,资本管制逐步放松,央行利率、汇率决策的灵活性、自主性进一步加强。
200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首次下降到一位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并在2006年完成了中行、建行、工行的股份制改造与上市。但从不良资产与经济周期的波动轨迹看,大部分不良贷款是经济景气时期投放出去的,一旦经济出现较大起伏,扩张的信贷必然产生新的不良贷款,而国有银行案件频发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产品以不同方式打通不同金融市场之隔,给分业监管带来挑战。中国宏观经济还有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这些将给一行三会的政策操作带来更多空间,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金融体系的未来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六、中资银行上市热潮方兴未艾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的金融体制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全面的变革。国内银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带来的竞争、资本市场发展以及储蓄替代性产品的出现、综合化经营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对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以股份制为目标,通过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最终实现在资本市场公开上市,成为商业银行改革的主线。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是指商业银行公开发行股票,其股票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公开交易。2004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热潮兴起,其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已成功实现了公开上市。
1.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过程回顾。
2004年8月,交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汇丰银行,创下了当时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投资进入最大、持股比例最高的股权投资纪录。2005年6月23日,交通银行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在近一年的时间里股价持续走高,并于2007年5月15日强势回归国内资本市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2003年底,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获得国家450亿美元的外汇注资。2004年,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同年,建设银行与中国银行以招标方式剥离近3 000亿元不良资产。2005年6月,建设银行引进两家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和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2005年10月20日,建行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当天募集到资金79.8亿美元创下当年全球资本市场数额最大IPO纪录。上市后两年内,建行股价累计上涨超过160%。2007年9月25日,建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2004年8月,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6年6月1日,中国银行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同年7月6日,在上海证交所改派交易,成为首家A+H发行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完成香港、上海两地上市后,中行的融资规模达到1 000亿元人民币。
1999—2000年,工行将4 077亿元不良资产剥离出来,交由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处置。2005年4月,工行得到汇金公司的注资150亿美元,并剥离了2 460亿元损失类资产和4 590亿元可疑类贷款。同年10月28日,工行完成股份制改造,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6年10月27日,工商银行成功在上海、香港两地同步发行上市,成为我国证券市场首次实现A+H同步发行上市公司,同时刷新了全球最大规模IPO的纪录。
从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过程来看,股份制改革一般分为三步来实施:一是国家注资,剥离不良资产,进行财务重组;二是公司制改革,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三是公开上市。
2.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的影响和效果。
由于大部分商业银行上市时间都不长,公开上市对银行盈利和风险控制方面的具体影响还难以量化和具体分析。但是,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发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透明度增强,公司治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