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新闻评论
[转帖]新华社再发《关于股市的通信》幕后
2008年07月03日 01:41 hjy 点击:[]

2008年07月02日06:4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昨日晚间,新华社以《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为题,针对近期股市的焦点问题发表了一篇“新华视点”。昨晚,这篇标题看上去多少有点“无厘头”的文章在网上刚一挂出,各财经网络媒体便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标题改为“新华社:股市完全可实现稳定健康发展”,这样一来,新华社的这篇文章,多了一些“看多市场”的意味,更能鼓舞时下挣扎在股市“废墟”中的股民的心。

有趣的是,《每日经济新闻》发现,就在16年前的1992年9月27日,新华社同样以《关于股市的通信》为题,发表了一篇关于股市的文章,对当时的中国股市进行了全面点评,对当时市场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其后一个多月,中国证监会筹备成立,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性建设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更加有意思的是,16年前的《关于股市的通信》,发表于股市连续暴跌的背景下,主笔操刀的记者是3个人,其中的主力记者吴锦才,今天已经是新华社的副总编辑,而今天发表的《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也是由3位关于资本市场的主力记者写就。

如此多的巧合,让人们不得不联想(搜狐联想2008奥运、联想官网),新华社这篇发表于中国股市连续暴跌关键时刻的“通信”,究竟有何深意?

有经济学家表示,两次文章同题操作,显示出新华社对当前股市的态度与当年相仿。

“1992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在法律框架较不完善的环境下,风云变幻的一年。当年5月21号,上交所放开价格限制导致市场出现暴涨,有的股票价格一下子翻了30倍;那年的8月10日,著名的"8·10"事件爆发,深交所门前150万人抢购认股权证引发市场骚动,随后股市又出现了深度暴跌,短时间内下跌了45%。还有就是当年的10月份证监会成立了。”

该经济学家表示,2006年及2007年入市的第三代股民用一年时间经历的暴涨和暴跌,在1992年市场上几个月就完成了,“92年的第一代股民比照当下的新股民显然更疯狂。”

“不排除此次管理层进一步在制度上出台变革内容,比如稳定股市的供求关系。”该经济学家表示,鉴于新华社的特殊地位,其对市场种种问题的分析和判断显然已反映给了管理层甚至决策层。

另有专家则表示:“不要过分悲观是新华社此次文章的主核心,从选择的内容角度和说法例证上看,新华社应该接收到了上层稳定舆论的要求。”

该专家表示,此前一天新华社对于宏观经济“下半年要谨慎对待”的意思显然对股市造成了较大影响,如今又出现“股市仍可稳定发展”的言论,从中可以看出管理层对舆论导向的重视。“这种不许唱空的做法此前也有过,比如去年"2·27"的时候,官方媒体采访时均要求分析人士不能过度看空。”

上一条:[分享]中国股市需要一双看破悲观的慧眼 下一条:[转帖]关于股市的通信

关闭

本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无任何商业目的。
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邮政编码:250100
联系电话:86-531-88364625 传真:86-531-88571371 电子邮箱:econ@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