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5 陈昌华 金融混业观察 金融混业观察 金融混业观察 微信号 caixinfinance
功能介绍 财新传媒出品。金融混业大潮势不可挡,各类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财新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提供客观及时的金融行业、金融监管的报道精粹,分享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公号繁似牛毛针,何不就此择精准?关注请点击图上方蓝色小字↑↑↑——"金融混业观察",参加VIP计划请看文尾。
观察者言:沪港通开通至今虽然成交并不活跃,但成绩可圈可点。究竟有哪些制度因素影响了投资者的交易愿望,这个问题值得持续跟踪探讨,方不违沪港通“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及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初衷。陈昌华此文认为,现阶段恰恰是加快开放步伐的最佳时机,投资者的冷淡情绪使市场在开放之初免于遭受大规模资金流动的冲击,因而可将风险维持在可控的范围内,开放的阻力亦会大大降低。
财新专栏作家 陈昌华/文
沪港通已于11月17日正式开通,然而让市场失望的是,这个被给予厚望的连通机制的交易活跃程度远未达到预期。我们追踪了前三日沪港两市额度使用情况: 沪股通日交易额度为130 亿元,开通首日额度提前一小时全部用完,第二日和第三日日额度分别使用了48.5亿元和26.1亿元,剩余81.5亿元和103.9亿元。而港股通的额度使用情况则更差,105亿元的日额度,在前三个交易日分别使用了17.7亿元,8亿元和2.5亿元,剩余额度87.3亿元,97亿元和102.5亿元。因此市场开始有批评的声音出现,指责沪港通是一个失败的交易连通机制。
笔者认为,评价沪港通失败或是成功主要取决于评价的标准。2014年4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宣布上海香港两市将建立交易连通机制时的讲话是这样的“我们将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我们将在与国际市场更深度的融合中,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从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政府对建立上海香港股市互连机制的初衷即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及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沪港通能否实现每日限定额度的交易规模并不是主要目标,能够顺利运行才是关键。此前,香港金融管理局还宣布自2014年11月17日起,即沪港通开通当日,取消人民币每天兑换两万元的限制。笔者认为,中国政府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及资本市场开放方面做出的努力是可圈可点的,而相比之下,市场将过多的期望放在促进两市股票估值上升方面。
针对沪港通额度用不完和交易南冷北热的现象,早在沪港通推出之前,笔者就做出相关预测,相比沪股通,港股通的交易规模不会太大,这主要取决于中国股票市场自身的特点。
首先,相比其他国际股市,A股市场充斥着更多的散户投资者。沪港通对个人投资者做出的门槛限制是50万人民币,而能够满足此条件的个人投资者早在沪港通推出之前,就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渠道投资于港股市场。对于有意向新进入港股市场的个人投资者而言,由于对港股市场不熟悉,也不可能在沪港通推出伊始就踊跃的参与进来。
其次,中国的机构投资者的总体实力无法与其他发达的股票市场相提并论,数据显示中国基金的总体规模只占到世界基金规模不到2%,尽管中国股市规模已排名世界前三, 中国的机构投资者也不可能占据市场的主流。
针对港股通额度使用不完的现象,笔者认为这并非是因为外国投资者没有意向进入中国市场,而是出于他们对技术及合规方面的考虑。在推出沪港通的过程中,两地政府做出的一个最大错误就是从宣布沪港通推出时间至沪港通正式推出,只留给投资者一周的时间去研究相关的政策制度及法律文件,因为在正式文件推出之前所有的相关政策都没有得到最终落实,有关沪港通交易的税收问题甚至是在沪港通正式推出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才得以公布。那些已经做好准备的境外投资者自然在沪港通开通首日便会参与进来,而对于那些没有做好准备的投资者,在区区几日之内也不会有太大的动作。
此前,困扰境外投资者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税收问题,目前已得到解决;二是清算问题。关于沪港通的清算,由于港股市场券商和股票托管方是相互独立的,沪港通相关政策要求投资者在卖出股票的前一交易日将股票转入券商户口做交易前检查,这对外国投资者来讲一时之间恐怕难以接受。因此,对中国政府来说,优化沪港通交易规则,使之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是下一步的主要任务。但总体上讲,即使到最后T+1的清算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投资于中国内地市场的资金规模也会逐渐上升。笔者所接触的一些外资投行对沪港通的反应相当踊跃,相关的投资者教育也在不断进行,针对法律法规的限制,笔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可以说沪港通是中国政府为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及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所走的第一步,但同时监管部门的脚步不应该停滞于此,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除了上海和香港之外,监管部门可考虑建立深港通或是与其他国家互连互通机制。而现阶段恰恰是加快开放步伐的最佳时机,投资者的冷淡情绪使市场在开放之初免于遭受大规模资金流动的冲击,因而可将风险维持在可控的范围内,开放的阻力亦会大大降低。在开放的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条件会逐渐成熟,应对风险的能力也将不断提高。因此,随着市场情绪的恢复,即使面对大规模的资金流动,市场所遭受的冲击也将大大降低,开放即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实现。总而言之,要想达到一个常惠于民的终极目标,建立更加开放的金融环境是监管部门的必经之路。■
作者为瑞信证券中国研究主管
特别提示
公号繁似牛毛针,何不就此择精准?为了给“金融混业观察”的粉丝提供更加优质精准、新鲜独家的报道精粹,本公号即日启动VIP组计划。
如果您愿意加入VIP组计划,可直接向“金融混业观察”后台回复:真实姓名+微信号+单位+职务+联系方式(邮箱/手机等,绝对保密),我们有专人维护。(此前有一些粉丝因为微信号和登记姓名无法对上而未能顺利加入VIP群)
加入VIP组计划后,您可以专享以下服务: 1、不定期收到VIP组专享特殊文章推荐,专题回复
2、VIP组成员可优先参加“金融混业观察”粉丝线下活动,与行业大佬面对面
3、优先享受财新的内容推广计划
未来还有更多惊喜~ 赶快加入VIP组吧!
金融混业观察(caixinfinance):财新传媒出品。金融混业大潮势不可挡,各类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财新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提供客观及时的金融行业报道精粹,分享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欢迎建议、意见、合作、投稿至jinrongwexin@caixin.com
特别声明:
"金融混业观察"由财新传媒出品。"金融混业观察"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阅读 举报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