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干预资产泡沫:做还是不做都是问题
美国次贷危机实际是全球流动性过剩催生的资产泡沫,随着全球经济失衡纠正而破灭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西方国家在这次危机救助过程中,完全采取了不同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双重标准。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它们总是一味指责亚洲国家的裙带资本主义,要求危机国家和地区采取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关闭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开放国内市场。而在此次危机中,美国和其他主要西方国家从降息、向市场和机构注资、政府担保,到发动私人部门联合自救等,各种工具无不用其极。美联储甚至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小组,专门研究创新给市场提供紧急流动性支持的金融工具。具有深厚学术背景的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对于美国1930年代大萧条历史颇有研究。他一直深信货币政策的不作为是导致当年大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并把积极应对次贷危机作为实践其理论的一次难得机遇。
货币政策对于资产价格波动是否需要作出反应一直倍受争议。格林斯潘以资产泡沫不可知为由,主张货币政策无须关注资产价格。但实践中,格林斯潘却奉行单向干预策略,即对于资产价格上涨一般善意忽视,而下跌时则积极干预。1987和2001年,他就成功运用货币政策干预,避免了股市泡沫破灭的冲击。现在伯南克比格林斯潘做得更多、走得还远,不但救助了它不承担监管职责的投资银行,还救助了保险机构,然而市场好像不太领情。美国的经济情况和金融市场虽然时好时坏,总体上却在不断趋坏。美国当前的困境是,在房地产市场还存在向下调整压力的情况下,美联储无论做多少,都恐难改变美国消费不振、经济滑坡的周期性调整趋势。对于只救“二房”不救雷曼兄弟,有市场人士以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由,指责美国政府过于教条主义。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美联储、财政部对因冒险而问题的金融机构大施援手是饮鸩止渴,对于其可能引发“赚钱归自己、亏钱找政府”的道德风险问题颇多非议。
启示之三:面对资产泡沫破灭,货币政策是应该作为还是无为可能难有标准答案,关键是要在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防范道德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也要考虑是在泡沫形成阶段还是泡沫破灭以后实施干预的问题。
四、次贷危机传染:并非只有挑战没有机遇
在经济对外日益开放的今天,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不容忽视。次贷危机引起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停滞,外部需求不振、生产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叠加,将使我国出口行业面临巨大挑战;次贷危机加剧全球金融动荡特别是美元资产缩水,将使我国对外金融资产尤其是外汇储备资产面临较大的重估风险;次贷危机引起市场投资风险重估,全球信贷紧缩和信心危机蔓延,将波及我国金融市场;次贷危机加剧全球贸易保护和投资保护主义,贸易战、货币战一触即发,将影响我经济发展所需的外部和平环境。
但另一方面,次贷危机可能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发挥中国经济对周边乃至世界经济的拉动和稳定作用;次贷危机可能推动中国经贸关系多元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化,减轻中国对单一经济和货币的过度依赖;次贷危机可能为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创造市场机会,推进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国际化;次贷危机可能进一步暴露自由市场经济的内在缺陷,凸现经济发展模式多元化选择的合理性。
结论:如果应对得当,中国完全有可能转“危”为“机”,使这次次贷危机象上次亚洲金融危机那样,成为中国提高国际经济金融地位的新机遇。
[1]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和单位的意见。
|
上一条: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及影响分析——管涛(上)
下一条:救市力度加大 六大央行联手再砸1800亿美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