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闲聊特区
听吴晓灵讲利率市场化和打破刚性兑付的核心问题
2014年04月30日 23:58 hjy 点击:[]

2014-03-10 央行观察 央行观察

央行观察按:既昨日央行观察刊出吴晓灵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表态之后,今日再刊出她3月8日的记者会上对于利率市场化和刚性兑付的看法。其中有几个主要观点值得注意:1)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2)监管机构乐见基金产品、理财产品冲击存款利率上限,因为提升直接融资比重;3)打破刚性兑付是好事,但需要一个过程;4)出现违约的话,债权人应接受债务重组;5)与其见风险慢慢积累,不如慢慢给气球撒气。​

一、利率市场化的问题​

金融改革得得要义,第一是要让市场主体成为能够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主体,同时也要让金融市场价格市场化形成,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资金价格是利率和汇率,在这两率上向市场化迈进已经很大了,但是还没有完全市场化。​

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

就利率来说,第一,我们没有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第二,还维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这其实维持了一定的利差,贷款利率可以往上突破,也可往下突破,从这个角度来讲,贷款基准利率意义不大,但是毕竟还有一个官方指引的作用;第三,我们没有形成完整的无风险收益率曲线。现在大家关心的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我认为,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因为真正配置资金的利率不是存款利率,而是贷款利率,银行的钱如果太便宜,就会造成浪费。价格太高了,就会对投资产生起到抑制作用。因此,贷款利率是配置资金非常重要的利率,现在已经放开了。​

存款利率一旦放开了以后,最愿意用高息来吸收存款的是经营不是特别好的、缺钱的银行。客户把钱存在这里,比存在其他低价格银行要高。我们国家的市场竞争的环境还并不是特别好,中小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之后竞争是非常惨烈的,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让中小金融机构,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给它一定的保护。​

监管当局乐见货币基金、理财产品对存款上限的冲击​

现在各种货币基金,各种理财产品,是不是对于存款利率上限的一种冲击?我认为是。而且这是监管当局愿意看到的结果,因为中国间接金融太多了,直接金融太少了,我们要改变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之间这种不合理的结构。​

如果存款利率上限还控制着,不满足于现在存款利率的这些人,而且是有风险承受能力的这些人,他就会到资本市场去,那有更高的风险,更高收益的产品,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宝宝们”、信托产品、资产管理产品。这些产品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第三方代客资产管理、都是直接融资、都是投资人要承担风险的。​

二、打破刚性兑付问题​

这个市场最终的成熟,要有违约事件的爆发,大家都关注到了信托产品的信用风险问题。现在,很多信托产品遇到风险时并没有将风险暴露出来,而是用各种其他的方式掩盖下来,这种做法最终只能造成风险的积累,但我也理解,这需要一个过程,要大家慢慢适应。我认为,中国整体的经济和金融状况,不可能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这是我对中国金融形势的整体看法。​

但由于我们的市场不成熟,由于金融产品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不清晰,风险在不断积累。债券市场和信托市场的违约事件是正常的。就像人一样,会生也会死,企业会生也会死,金融产品也会有风险。正因为有风险,金融产品才会有风险定价。过去我们政府对各种风险承担太多,政府怕出风险。如果在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能够明确产权,明确对产权的平等保护,对投资人也要有风险自担的严格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让市场的投资主体来决定我是否投某一个产品,我应该承担什么风险,这样,才能提高资金配置的效率。​

在市场上,让金融产品的风险充分暴露这是健康的表现,我们的政府过去帮的太多,明的或暗的刚性兑付,使得我们老百姓在承担风险这方面意识不强,比较淡漠。另一方面,我们金融机构也有责任,往往误导投资者,明示或暗示消费者没有风险,以获得销售收入、奖励,我认为这是两方面做成的:一方面,我们的投资者受的教育不够,责任不太明确。另外,也确实有金融机构的误导,克服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出现典型案例。​

“不吃梨子不知道梨子的味道,不撞南墙不回头”。任何一个经验只有自己切身体会过才能接受。一个信托产品的违约,唤醒的是无数投资人对于自己投资行为的谨慎,唤醒的是,各个金融机构销售产品的规范。这是第二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只有违约才能有健康,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的市场。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对于投资者怎么样,另一方面对于金融机构怎么样。第三,大家担心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到底有多大的量圈入里面?整个存款104万亿,银行理财产品10万亿元左右,信托产品大概10万亿左右,这里有有风险的东西,但从整体风险上不会特别大。第二,如果出了风险,不产生多米诺效应的唯一办法,是投资者理性,已经出了问题,就要接受债务重组,不是说一下子债全都没有了,所有的产品违约,血本无归的有,但是少数,绝大多数产品是有了亏损,你要承认亏损的结果,我们进行了债务的重组,一个苹果把烂的地方挖掉,好的地方切分,保证投资者损失有限、今后理性投资。不理性行为是一旦看到一个产品的违约事件,就引起对其他很多产品的挤兑,羊群效应、从众,这样的情绪会给市场雪上加霜打击。​

遇到违约,第一承认现实,第二理性接受产品债务重组,其他产品持有人不要产生恐慌心理,金融机构也不要产生恐慌心理,任何一个好企业,都经不起挤提和挤兑,再好的企业,都去逼债,一定会给这个企业逼倒,如果所有都去挤兑,就会把这个公司的产品挤垮。保持理性,所以的债权人在金融违约事件时保持理性,尽可能把自己手中标的债权的投资风险进行评估,解救的办法大家共同商议,债权人和债务人是同州共济的人,大家要共同维护债权最大限度保全。第一承认投资失败,接受债权重组,第二,不要产生市场上恐慌,所有的债权人理性对待投资产品,和用资方共同协商怎样把事情解决好。​

这样,才能保持市场平稳,不会出现挤提效应,中国还没有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是中国现在市场的风险在积累。在泡泡小的时候戳破要好得多。

上一条:央行进一步扩大汇率波幅意在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 下一条:不应指望央行去解决结构性问题

关闭

本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无任何商业目的。
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邮政编码:250100
联系电话:86-531-88364625 传真:86-531-88571371 电子邮箱:econ@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