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闲聊特区
中国经济改革迷局如何破译?
2014年04月25日 01:20 hjy 点击:[]

2014-04-19 金融投资家俱乐部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一季度各项经济数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282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3月CPI同比上涨2.4%。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5.9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3.7%。其中,出口下降6.1%,进口下降1.2%。

这份经济答卷,说明了中国经济怎样的走势?今年中国经济有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们的经济政策又有怎样的变化?

从经济学界已有的讨论来看,重要的改革应该包括以下三项:

一是财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的改革。来自不同机构的财税改革方案有多个。有曾培炎先生主持的CCIEE(智库)提出的方案,这个方案主张由原来的分税制再往前走一步,增加地方政府的征税权,让地方政府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就是前段时间网上热议的开征房产税、遗产税和消费税三个直接税的原因。

所谓的“383方案”和带有财政部楼继伟思路的改革方案,思路是上收一部分地方支出的权力。中央政府将为社保“托底”,为基础的教育、医疗保险、养老金等埋单。可以猜测,后一方案的思路可能会成为改革的基本方案。

二是城乡一体化。本届会议特别强调要素的自由流动、基本公共资源的均等化,体现了“人的城市化”的思想。过去30年间,每年的城市化率提高了一个百分点,从而每年农村人口进城约为1300万~1400万人,但实际获得城镇居民身份和待遇的比例并没有这么高。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未来10~20年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持续发展的最大约束就是城乡分割,以前的发展没有解决好城乡的两元结构,而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早解决比晚解决好,而户籍、土地流转等问题已经有了基于东部实践经验的方案,只待实施。本届会议把城乡一体化提到了较高位置。

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上,土地的流转是不可回避的。改革方向是“同地同权”,缩小一级市场,尽量让农民的土地直接进入二级市场流动。这主要涉及了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流转。这称得上是新一轮“土改”。这个改革可能带来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变化。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局面会有变化,也催生地方政府改变融资渠道的问题。

接下来要推进地方融资方式的改革,允许发地方债,这样倒逼地方政府把资产负债表做清楚,不能再像从前一样是笔糊涂账。地方财政从过度依赖间接融资变为直接和间接融资并举,更多利用金融市场融资,财政因此也变得透明。这项改革目前在4个城市包括上海试点中,约在2015年前推广到更多城市,2015年后有望大规模推广。

三是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社会对国企改革的呼声很高。但目前的方案很可能是这种方案。国企改革将延伸过去几年的思路,改变照顾股权过分集中的趋势。稀释它们目前高度集中的股权,可以转让股份给民企民资和社会组织,这样就解决了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另外就是央企的改革。铁路系统的改革还要深化,下一个可能是电力系统。可能会用这种类似铁路拆分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解决国企的垄断、腐败等问题。

自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企改革后,国企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政府拥有的完全国有的企业之外,出现了更多的现代公司和公众企业,有国有持股、政府控股等多种形式。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改革方案,要有可操作性的话,必须要有分类的基本架构。

此次文件,更多的是把国企改革分门别类化,什么样的国企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目前来讲比较符合中国实际情况。要遵循分类改革的方案,未来5年,国企改革将出现比较大的动作,10年后就会变成这样的状况:一些领域内存在公益性企业承担政府的部分公共职能,而大量国企完全市场化。将来更多的是公众企业,不是国有企业,国企只是集中在小量公益行业中去,主要由国有资产增值的这部分收益来投资。于是,“国企”这个词就进了博物馆。

现在是保留了国资委。理想的状况是,“分类”后,国资委管的还是国资,不可能管企业。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动。国资委以后代表政府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不再去管国有企业,更不去管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就是所谓公司治理层面上的事情。现在国资委还是管国企的老总,行政色彩很浓。将来的方向是国资委是国有资产使用者的代表,大的国有企业股东可以行使所有权,不能去干涉企业的治理。

文件还特别指出,将来要成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把国有资产问题变成投资公司问题,这是一大亮点。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将为国有资产增值保值提供一个更好的机制,理应是接下来加快推进的事情。将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不需要依托任何一个国有企业,可以对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企业进行投资,甚至可以去海外投资。但现在的状况是,一头是国资委,另一头是国企的架构,这个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也不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我认为要收起国有企业的战线,不能再扩张了,这也不符合本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关于金融改革,鉴于在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下的可兑换以及利率完全市场化这三个问题上还存在完全不同的观点,国内很多一流的经济学家反对资本项下的开放,短期内还难以就这个问题达成共识,金融改革目前还难以确定改革的线路图和时间表。正因为这样,上海自贸区反而成了金融改革的实验区,而不仅仅是关于转口贸易的园区。

到底如何在自贸区里实现金融改革的目标并推广到自贸区之外,是一个难题。但可以预料的是,在银行和资本市场方面,还是“克强经济学”所倡导的,要鼓励私人银行的建立和准入,建立多样化的银行结构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本文摘自《改革重启中国经济:权威学者谈十八届三中全会》

上一条:从量化宽松到质化宽松 下一条:房地产——中国经济最危险的火药桶

关闭

本网站所有内容仅供学习,无任何商业目的。
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邮政编码:250100
联系电话:86-531-88364625 传真:86-531-88571371 电子邮箱:econ@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