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4经济日报

6月10日,李克强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时表示,“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过去三十多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继续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
■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当一国通过低端制造业的发展使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时,如不能转变为以高端制造为主的发展方式,经济发展就会缺乏新的增长动力,进入停滞徘徊的状态,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特征包括经济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中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也有解释:“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2013年中国人均GDP达5414美元,居世界第89位。按世界银行标准,人均GDP位于976—11905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其中976—3855美元为低中收入国家,3856—11905美元为高中收入国家,故中国正处于高中收入国家或中等收入偏上国家行列。
■ “中等收入陷阱”是怎么发生的?
刘伟(北京大学副校长):
“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根本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需求疲软,特别是内需疲软,导致过度依赖外需。
二是能源、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这时效率提高如果赶不上成本提高,就会陷入低效益增长,同时,通货膨胀变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高通胀的同时经济衰退。
三是创新力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偏弱。技术创新弱使内需不足,难以发现新的投资机会,难以有创新产业和新产品开发,从而使有效投资的机会不足;制度创新不足使市场化竞争严重迟缓,导致越是稀缺的资源,越不受市场控制。
稀缺性资源倘若不是按照效益指标分配,一定会导致效率低下。而大量低效率高增长的泡沫必定酿成社会不公、经济泡沫。这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田雪原(中国社科院人口所原所长):
观察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我们发现,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有着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在走向中等收入经济“起飞”过程中,没有重视和解决快速发展积累起来的贫富两极分化、畸形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经济技术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腐败蔓延、社会动荡加剧等问题。
■ “中等收入陷阱”有什么表现?
郑秉文(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诱因很多,如不及时加以解决,极有可能落入以下十大陷阱:
一是“转型陷阱”,表现为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失衡、资源环境约束、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等等。
二是“拉美陷阱”,表现为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社会矛盾积重难返。
三是“福利陷阱”,表现为社会保障制度超过经济发展水平,成为财政和纳税人的包袱。
四是“城市化陷阱”,表现为拉美式的“过度城市化”或者我国目前的“浅度城市化”。
五是“资产泡沫陷阱”,表现为房地产等市场的泡沫化,背离经济发展规律。
六是“金融陷阱”,表现为金融体系出现问题,拖累整个实体经济。
七是“美元陷阱”,表现为规模巨大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
八是“人口陷阱”,表现为劳动适龄人口绝对数量的减少和老年人口数量的激增。
九是“捧杀陷阱”,表现为随着经济和社会转型,中国“被要求”承担更多的全球或区域安全责任。
十是“民主陷阱”,表现为中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行列之后,一些诸如引进西方式民主等不适当的民主诉求的凸显。
■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刘伟:
需求不足、成本提高、创新力不够,这三方面原因不同程度在我国存在,甚至有的还比较突出,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克服这些不利的因素,重中之重就是创新。在经济体制方面,制度创新的核心就是加快市场化竞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秩序,在这个过程当中,民营经济的发展极为重要,因为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竞争主体培育的重要方面。
郑秉文: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对症下药”。譬如,对于“转型陷阱”,我们应当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重中之重,尽快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扭转投资和消费的失衡关系,克服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继续夯实农业基础,着力化解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对于“城市化陷阱”,我们既要防止拉美式的“过度城市化”,控制大型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又要纠正目前中国的“浅度城市化”,为农民工提供均一和平等的公共服务,让他们真正“市民化”;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保持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等等。应当看到,尽管面对前所未有的、可以预见或难以预见的、中国特有的各种风险挑战和陷阱诱因,但是,“中等偏上收入”发展阶段无疑是中国仍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并未雨绸缪做好各种准备来应对挑战。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目前正处于中等收入水平阶段,故我们面临的是“中等收入转型升级陷阱”的挑战。从当前已出现的经济增速下行、国民经济运行效率下降、经济泡沫较严重、内需不足、投资依赖、创新驱动不足、产能过剩、资源环境压力大、要素成本上升、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协调、贫富差距大等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转型升级陷阱”敏感期,虽然还未陷入陷阱,但面临陷入陷阱的危险,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平稳度过敏感期,避开陷阱,关键是要在中等收入水平阶段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要素条件,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创造好的制度条件,因为要素条件(如推进技术进步、增加人力资本、完善基础设施等)和国际环境也依赖于制度条件。创造制度条件,就是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推进政府、产权、财税、金融、价格、土地、企业、科教、生态、司法等方面的改革,消除经济转型升级的障碍,并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
(来源:经济日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