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2经济杂志
导读: 此文为国务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讲话,由周玉池根据录音整理,经吴庆本人修改并归纳。

说起互联网金融,我想到《共产党宣言》开篇的一句话: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今天,我们可以把这句话改写一下:一个幽灵,互联网金融的幽灵,在中国大陆徘徊。别的地方,在美洲,在欧洲,在日本,甚至在中国香港和台湾都没有像大陆这样轰轰烈烈的讨论,甚至到了炒作的地步。
一问:什么是互联网金融?

这个定义我下不了,我相信别人也很难做到。因为它是新兴的、成长中的东西。但是,有一个特点我们可以大致描述,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内容就是原来从事互联网业务的公司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始从事金融业务。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改变了整个金融业的生态环境,重塑我们的金融体系。金融圈本来是一个相当封闭的圈子,准入门槛很严格,拿不到牌照就成立不了机构,一般来说也就做不了这个业务的。如果一定要做,很容易触犯法律的边界。
但是现在的互联网公司,他们没有经营牌照,却已经涉足到金融领域,而且做得风生水起。去年6月,短短一个月里,余额宝的规模就突破一千亿人民币。这个数字把很多金融机构都吓了一跳。天弘基金本来是一家排名非常落后,要是不被收购兼并,关门也是有可能的。也许正是因为落后,才寻求变革。阿里入主,和余额宝挂上了钩之后,现在按规模在国内排名,这家基金已经非常领先,在全世界的基金里排名也很靠前。今年一季度,它的规模已经达到五千亿。
前面说的是现象,我们作为学者,研究它,要看本质。在我看来,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会成为利率市场化最有力的推手。
二问: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互联网金融是个好东西,还是坏东西?一定要做出一个判断。我认为,利率市场化是个好东西。它会促使金融业发生彻底改变。现在的金融业,姑且叫做传统金融业。它有一个特点,叫嫌贫爱富。曾经有人批评银行说,你们给富人钱,不给穷人钱,谁最不需要钱你就给谁钱,谁最需要钱你就不给谁钱。这个批评像绕口令一样,总之一句话,嫌贫爱富。这是传统金融体系的特征。
但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这个特征开始改变。眼下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余额宝。余额宝把门槛降低到了几乎没有,所有人都可以参与。你只要有一块钱,就可以存到你余额宝的账户里面去,这个门槛降低到了几乎等于0。足够低了吧。余额宝的利息最高的时候超过7%,现在应该还在5%以上。未来,我预计它只要高于4%,或者高于3%,就会有吸引力。因为他提供的产品是可以和活期存款相比的,可以随时存取,性质很像活期存款。而我们银行的活期存款的利息是低于1%的,所以余额宝只要能够提供2%、3%的回报,就已经是了不起的产品,更不要说是5%、6%,甚至7%的回报率。
三问:什么是普惠金融?

(在余额宝出现之前,6%以上的高回报率有没有过?)
有过。只是这样的高利率以前只有大客户才享受得到。
如果你有一千万的资金,可以找一家银行谈判你的存款,银行一定会给你提供一个远远高于对公众吸收存款的利率。你要有一个亿,一定会有好几家银行争着和你谈存款的事情。但是普通存款人没有这样的机会。
余额宝的贡献在于实现了普惠:突然之间把高息存款的门槛从一千万降到一块钱。这是余额宝做的了不起的事,它把过去只有一小部分人才能享受到的金融服务提供给了每一个人。
我们中国有13亿的人口,真正使用互联网的人数,我们估计可能在50%左右。那么至少有大概六七亿的人口有可能享受到余额宝开启的屌丝和高富帅共享的服务。这就是所谓的金融民主化,或者叫普惠制金融。
四问:监管机构啥态度?
监管机构的态度,例如人民银行,前后不一样。借用一个成语来说,叫做叶公好龙。有一个姓叶的老头说他自己喜欢龙。说了很多年,最后终于感动了一条真龙,那条真龙到了叶家,吓得叶公拔腿就跑。我们的中央银行对利率市场化的态度也是这样。过去十年,人民银行一直在推动利率市场化,想改变我们银行业的现状,不能让银行业那么容易地赚钱,要让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进展很慢。直到互联网金融出现,其实也就是余额宝出现,诞生了第一款具有极强冲击力的产品,利率市场化一下子就加速了。但是这一加速,央行马上就开始担心了。有人开始睡不着觉了,开始担心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挑战。他们的脑子里装着一个恐怖的故事,他们在用这个版本的故事预测中国银行业的未来。
在利率市场化的时代,预测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其实并不难。经济学家无法像自然科学家那样,在实验室里做可控制条件的实验。作为替代,经济学家经常做比较研究——到其他国家和历史事件当中去寻找那片相似的树叶。幸运的是:我们能够从三十年前发生在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当中找到一片相似的树叶。我前面提到,互联网金融的幽灵在中国大陆徘徊。我们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发达国家,根本不关注这件事情。
五问:为啥只在中国吃香?
我的答案是,在其他地方,这个幽灵早就已经去过了。那些地方的金融机构早就从那种嫌贫爱富的阶段过渡到了金融面前人人平等的状态。但是他们的转变过程,对于我们的监管机构以及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恐怖的故事。在美国的大学金融学教材里,这个故事讲得很清楚。
美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这种变化,我们且把它叫做利率市场化。当时它们也发生了与互联网金融类似的事情,出现了一款和余额宝非常相似的产品,叫做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是什么?实际上就是咱们看到的余额宝。大家知道,余额宝的背后是天弘基金,天弘基金就是一个货币市场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非常低。因为他只购买金融机构之间交易的产品,它买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商业银行销售的产品。所以欠货币市场基金钱的是银行。银行的信用度很高,所以我们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也很小。
六问:发生在美国的故事
中国现在发生的情况与40年前发生在美国的故事非常接近。
70年代之前,美国市场上也存在着两个相互分割开的市场,一个是服务高富帅的市场,一个是服务屌丝的市场。
如果你有一百万美金,你到银行去存款,你可以享受一个很高的利润,可能5%,也可能6%,看通货膨胀有多高了。但是小额的存款人就不同了。不管通货膨胀有多高,他都只能拿到一个非常低的利息。
这是70年代之前。7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伟大的技术进步,包括通讯、电子计算机等等。在这些技术的支撑下,出现了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它可以管理很多客户。
以前一个基金也许最多能够容纳一百个投资人。有了电子计算机,有了现代化的信息处理系统以后,一只基金可以容纳一万个,甚至十万个投资人。
人数不再重要,反正是电脑来处理信息、辅助管理,效率非常高。所以加入基金的门槛就开始降低,以前百万富翁才能够去享受高利息,现在这个门槛降低到很低,也许只需要一百美金。于是很多公众可以参与到共同基金里面去。
“共同”这两个字(英文是mutual)的意思就是门槛降低了。所以美国当年发生这种革命性的产品“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余额宝和天弘基金。
七问:银行如何应对
早在两三年前,当时我们还没有预见到有互联网金融,也没有预见到有天弘基金、余额宝的出现,但是已经知道利率市场化会要加速发展。我当时是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独立非执行董事。这家银行是香港上市公司。在2012 年初的董事会上,我提请大家注意:银行业三个百分点的利差,肯定是保不住了。这个利差肯定会缩小,而且这个利差的缩小对于商业银行的打击会非常严重。不会等到三个百分点的利差全部消失的时候,我们才会感觉到困难。利差去掉一个百分点我们就会失去一多半利润,如果去掉两个百分点,也就是利差只剩一个百分点的时候,那么中国银业一定会出现银行倒闭的事件。这个意见得到其他董事的呼应,没有遇到反对的声音,写到了董事会的决议。
我们银行当年就采取了措施应对。什么措施?其实,方向性地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要去做那些以前我们不情愿做的业务。哪些业务?农村业务、小微企业,凡是以前我们看不上的、不愿意做的那些业务,我们现在要积极主动去做。这也是美国商业银行当年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这些小市场,又叫做利基市场。利基的英文是niche ,意思就是墙上凹进去的一个小空间,通常可以放一个小的雕像、佛龛、佛像之类的东西。因为这个凹进去的地方很小,所以只能放进去一个东西。利基市场也一样,它小得只能容纳一家银行。由于一家银行占领了这个市场,这家银行议价的能力就很高,受到的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就很小。这就是我们这家上市银行两年前开始努力去做的事情,而且很快取得了成效。在银行业净息差小幅缩小的时候,我们行的净息差是扩大的。
那么,再看看中国银行业整体的做法。其实中国银行业有两种模式是值得参考的,一个我们叫兴业模式,另一个叫民生模式,这两家银行我认为是做得最有特色的。至于谁好谁坏,还没有定论。去年年初的时候,我和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有一次谈话。我们都认为这两种模式不错,但是他更欣赏兴业模式,而我更倾向于民生模式。兴业模式就是拓展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金融市场上做得最好,它在金融市场上的交易量是相当大的。那么民生银行是什么模式?民生银行就是去和产业相关联,研究透一个产业,然后吃透一个产业,把医疗产业当作一条鱼从头吃到尾,也就是所谓的产业链金融。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势,都值得借鉴。
八问:美国版本的结局

美国版本的具体过程我就不讲了,最后的结果是在80年代发生了非常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的银行大量倒闭。不仅小银行倒闭,大银行也倒闭。这次危机非常严重,到什么程度呢?花了十年的时间,到90年代初的时候美国的监管机构才把账算出来:在80年代的银行危机当中,美国存款保险公司损失了1900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1990年,美国的GDP只有6万亿美元。1900亿美元的损失占美国当时GDP的3%。
我可以提供另外一组数字做对比:2008 年发生的金融海啸号称百年不遇,堪比1929年的大萧条,导致了很多美国银行倒闭。连续很多个月都有银行倒闭。那么到去年的下半年来算账,2008年这次危机让美国的存款保险公司损失了多少钱?680亿美元。2008年前美国的GDP已经达到15万亿美元。这次危机的损失只占美国GDP的0.45%。也就是说,美国80年代的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不亚于08年的金融海啸。现在赚钱赚得不好意思的银行高管们应该提高警惕,睡不着觉也很正常。
九问:政府如何面对
我刚才讲了互联网金融对个人的好处,是我们获得平等的机会,实现“金融面前人人平等”。再讲利率市场化的另一个好处,是对我们整体宏观经济的好处。我做一个方向性的预言:今年如果我们的政府、监管机构不花大力气去限制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那么利率市场化会给中国经济今年的GDP增长贡献出0.5个百分点。对明年、后年以及以后年份的经济增长的贡献会达到一个百分点。这是一个估计的数字,没有经过非常严格的仔细的核算,但方向不会错。
为什么这么猜测?银行存贷款之间的差距就像是收税一样。收税是要打击企业家的积极性。如果是针对个人收入征税,征个人所得税,就会打击人们就业的积极性;如果是对企业征所得税,就会打击企业创造利润的积极性;如果对企业的营业额征税就会打击企业的做大规模。这是很简单的经济学的道理。而银行的利差扩大,那就是打击借贷的行为,利差的缩小会让金融业的交易更加丰富。这是总量上的问题,还有结构上的变化。当我们的商业银行不能够很容易地挣到三个百分点的利差的时候,他就被迫想主意到别的领域里去争取利润,他必须去提供更好的服务,创造新的产品。
商业银行这么做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和个人就会享受到更好的服务。金融做得好,就是对我们的实体经济的最好的支撑。今年,我们宏观层面面临着保增长的压力,政府也面临这样的压力。我们的政府一旦认清这个形势,认识到利率市场化能够提升我们的经济增长,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一定会支持利率市场化继续下去。互联网金融不会被掐死,一定会发扬光大。在这个领域里,不仅有风险,机会比风险更多。随着门槛的降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和机构有机会去抓住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