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8央行观察央行观察央行观察[img][/img] 微信号 YANGHANGGUANCHA 功能介绍 最牛、最快的央行新闻,最权威的解读,欢迎各位亲关注! 
作者:赵博文 这几天市场热议贷存比,重点几乎都放在了取消75%红线的这条规定,但对于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的条款,却谈论不多,个人兴趣,研究了一下,给自己查漏补缺。 2008年的金融危机实际上更多是流动性危机,很多公司(比如雷曼)的倒闭,并非真的是资产缩水到资不抵债,而只是流动性暂时不能为继而已,各国对此也有充分认知,2010年,巴塞尔协议III出台,提出了流动性监管的几项指标。2011年,借鉴巴塞尔III,中国银监会发布有关条例,提出“建立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建立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例、流动性比例、存贷比……,其中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例均不得低于100%”。后续又有相关准则出台,并于2014年3月1日起实施。 根据银监会的定义,贷存比只是流动性监测的其中一个指标,其余至少还有3个指标: 1、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该比率不应低于25%。 2、流动性覆盖率: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能够在银监会规定的流动性压力情景下,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满足未来至少30天的流动性需求。该比率应当在2018年底前达到100%。在过渡期内,应当在2014年底、2015年底、2016年底及2017年底前分别达到60%、70%、80%、90%。公式:流动性覆盖率=高流动性资产储备 / 未来30日的资金净流出量。 3、净稳定资金比率:衡量商业银行在未来1年内,用稳定资金支持表内外资产业务发展的能力。该比率应在2016年底之前达到100%。公式:净稳定资金比率=可供使用的稳定资金 / 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 如果相关法案最终获得通过,上述比率大概率将成为银行资产负债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这些比率如何计算的具体细则,银监会都有较为详尽的阐述,在此不赘述,我只从中总结一些,如果后续确由这些比率代替贷存比监管,将对债券市场产生哪些影响。 1、银行是否还会揽储?贷存比的监管让银行季末高息揽储成为惯例,但如果采用上述几种流动性监管指标,季末时点的高息揽储将可能不会存在。相比其他监管指标,贷存比较为原始,只看重时点上的合规,但对存款和贷款的内部结构(如期限、类别、存贷款人的性质等)没有考量,造成银行季末只揽短期资金,下季初就会大量流出。存款的大幅波动也造成基础货币补缴和退缴的大幅波动,从而对债市造成较大的不确定性。而其他几种流动性指标更注重存贷款本身的质量。比如银行揽储100元,贷款75元,虽然满足贷存比指标,但在计算净稳定资金比率时,上述100元存款若期限不足1年,且不稳定,则只能按70%的权重计,而如果贷款期限超过1年,则按100%的权重计,若如此,该比率将降至100%的监管要求之下。因此,未来银行虽仍会揽储,但会更偏向于期限更长,且更为稳定的存款,也会间接降低债市的波动。 2、信贷是否会大幅扩张?且不说当前信贷疲弱主要由信贷需求不足,以及银行因坏账率过高(或资本金不足)而惜贷(或无法放贷)共同导致,单就上述流动性指标而言,也对信贷构成制约。实际上,上述例子已经部分说明了对于存贷款结构的细分可能导致100元存款无法放出75元贷款。而与贷存比不同,目前银监会尚未公布具体每家银行的流动性指标,只有几个总量指标,虽然总量达标,但从设定过渡期这一举措看,应该是当前很多家银行并未达标,且后续标准又是逐年抬高,对更多银行的信贷扩张也会造成制约。另外,银行配置利率债与保有现金一样,都是流动性覆盖率指标中的高流动性资产(属于该比率的分子),净稳定资金比率指标规定的银行配置利率债所需稳定资金系数为0。因此,信贷很难挤占银行配债额度。 3、银行资金成本是升是降?有贷存比监管时,银行无论是通过发理财揽储,还是借道某些机构将同业存款变为一般存款,都付出了较高的成本,改为流动性监管后,这些方式揽来的存款,就不那么“有用了”。银行对这类存款需求的减少,势必导致资金成本下降,银行理财的增速甚至规模都可能降低。当然,后续银行可能更偏向于期限较长的存款,但一是此类存款利率偏低,二是银行更多将是主动负债,因此整体看,银行资金成本都会下降。 4、对基础货币有何影响?由于同业存款不需要交准备金,但银监会口径下的贷存比一直不认可同业存款作为分母,有观点认为若取消贷存比,则银行或有动力将一般存款变为同业存款,从而节省超储。但实际上,流动性覆盖率指标对同业业务采用了较高的现金流出系数和较低的现金流入系数;净稳定资金比率干脆将金融同业负债来源的权重设定为0,即不能算作可使用的稳定资金。因此上述想法虽妙但恐难实现。另一方面,如果信贷投放不扩大,基础货币消耗也会保持正常。 综上,虽然贷存比或将完成历史使命,但其他流动性监测指标仍对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行为构成影响。其中,银行资金来源更为稳定以及负债成本的下降,有利于债市;而信贷依然难以扩张,也难对债市产生挤占。 
阅读 举报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