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exun.com 【2007.05.22 15:35】 中国统计信息网
作者:万东华 江明清 姜雷光 付凌晖
当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总体经济运行较好,但也存在着经济运行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这其中与流动性过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很有必要对此进行认真分析,着力加以解决,以确保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及其影响
流动性过剩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经济现象。从当前我国的情况看,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供应量过度既表现为近几年货币供应量增速较快,又表现为货币供应量相对实体经济较多。
首先,我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2000-2006年M0、M1、M2年均增长分别为10.5%、15.3%、16.5%。今年以来货币供应量增长进一步加快,3月末M0、M1、M2同比增长分别为16.7%、19.8%、17.3%。
其次,我国广义货币M2增长快于实体经济增长。除2004年外,2000-2006年广义货币M2增长率均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长率,M2增长率平均比GDP名义增长率高3.6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使得M2与GDP的比值不断上升,由2000年的1.36上升为2006年的1.65。
表1. 2000-2006年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速及M2与GDP的比值
指标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M2增长率(%) 12.3 17.6 16.8 19.6 14.7 17.6 16.9
M1增长率(%) 16.0 12.7 16.8 18.7 13.6 11.8 17.5
M0增长率(%) 8.9 7.1 10.1 14.3 8.7 11.9 12.7
GDP名义增长率(%)10.6 10.5 9.7 12.9 17.7 14.5 14.4
M2/GDP 1.357 1.444 1.537 1.629 1.589 1.632 1.650
二是银行体系资金过多。银行存款大于贷款的差额日趋扩大。2000-2006年,银行人民币存款增长比贷款增长平均高4个百分点。银行存贷款增速的差异导致存贷款差额不断扩大,截至2007年3月末,银行存贷款差额已经高达11.46万亿元。这表明银行可运用的资金规模相当大,大量资金滞留于银行间市场。
表2. 2000-2006年人民币存款、贷款增速及存贷差
指标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3月末
存款增速(%) 13.8 16.0 19.0 21.7 16.0 18.9 16.8 15.9
贷款增速(%) 6.0 13.0 16.9 21.1 12.1 9.3 15.7 16.3
存贷差(亿元)24433 31302 39623 49060 63227 92479 110149 114600
注:存贷差即存款余额减去贷款余额。
三是银行间资金拆借利率水平较低。近年来,尽管央行多次调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收紧银行的流动性,但银行间资金拆借利率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表明银行的资金面是相当宽松的。2006年,央行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幅度达到1.5个百分点,而银行间资金拆借利率仅上升了0.01个百分点。2007年3月,银行间资金拆借利率为1.74%。
表3. 银行间资金拆借年平均利率(%)
指标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年3月
银行间资金拆借利率 2.485 2.690 2.276 2.442 2.803 2.260 2.270 1.74
注:年度拆借利率是根据全国银行间资金拆借市场30天加权平均利率计算。2007年3月数据为该月全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
流动性过剩的持续发展,必然表现为货币的泛滥,一旦出现过于流向某一领域,就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冲击,把握不好,还可能由局部问题演变为全局问题。当前经济领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就表现出了一些苗头。
2000-2006年,我国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均在20%以上,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但相比之下,由于资金量较大,对房屋的需求表现的更为旺盛,造成房屋销售价格也快速上涨,2000-2006年全国房屋销售价格累计上涨了39.8%。其中部分城市房价涨幅明显偏高,2000-2005年,宁波、上海、青岛和杭州房屋销售价格累计涨幅分别达到85.9%、68.7%、68%和54.3%。尽管2006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措施,但房价上涨的势头依然不减,2007年1季度,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涨幅为5.6%,其中北海、深圳、北京、广州的涨幅分别高达15.1%、10.3%、9.8%和9%。
2006年,我国股票市场指数呈现持续大幅度上扬的态势,上证综合指数由1161.1点上升至2675.5点,上涨了130.4%;深证综合指数由278.8点上升至550.6点,上涨了97.5%。2007年,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继续快速上涨。截至4月底,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分别比年初上涨了41.4%、92.3%。1-3月,股票筹资额累计达到864.6亿元。股票市场的持续旺盛,除与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实施、市场制度逐步规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企业效益大幅提高有关外,流动性过剩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房地产价格和股票指数的持续上扬,容易产生资产价格泡沫,发展下去势必会推动实体经济价格的上涨,不利于整个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表4. 2000-2006年房地产投资及房屋销售价格情况
指标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3月
房地产投资额(亿元) 4984 6344 7791 10154 13158 15909 19383 3544
房地产投资增速(%) 21.5 27.3 22.8 30.3 29.6 20.9 21.8 26.9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亿元)26222 30001 35489 45812 59028 75095 93472 4544
房地产占投资比重(%) 19.0 21.1 22.0 22.2 22.3 21.2 20.7 24.4
房屋销售价格涨幅(%) 1.1 2.2 3.7 4.8 9.7 7.6 5.5 5.6
注:2004年、2006年和今年1-3月房地产数据为快报口径,其他年份为年报口径。
表5. 2000-2006年股票筹资额及期末股票指数
指标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4月末
股票筹资额(亿元) 2103.2 1252.3 961.7 1357.7 1510.9 1882.5 5594.3 864.6
上证综合指数 2073.5 1646.0 1357.7 1497.0 1266.5 1161.1 2675.5 3841.3
深证综合指数 635.7 475.9 388.8 378.6 315.8 278.8 550.6 1064.8
流动性过剩还将导致商业银行过度竞争,放大信贷风险。在银行体系资金充裕的条件下,银行发放贷款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同时企业由于资金成本较低、经济预期乐观而愿意扩大投资,由此导致银行信贷投放过多。同时,银行间的竞争,导致放贷过程中审慎性标准的降低,有可能使许多贷款在经济增长放慢时变为不良贷款,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随着流动性过剩逐步传导至实体经济,还将带动社会需求快速增长,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