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素有“内蒙粮仓”美誉,如何做大做强商品粮基地,通辽市委、市政府将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发展现代农业上,走出了一条农牧业资源富集地区推进工业化科学发展的新路子。2010年粮食产量达到105.1亿斤,有三个旗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一、做好节水灌溉文章,提高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节水灌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唯一选择。“十一五”期间,通辽市中低产田改造和节水灌溉高速发展,全市累计使用各类投资9.7亿元,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6万亩。全市基本农田内基本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系配套的建设标准。
节水灌溉缓解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未节水前亩均灌溉需水300立方米—400立方米,节水后亩均灌溉需水200立方米左右,全市每年农业节水可达2.9亿立方米。采取节水灌溉措施后,灌溉区农田粮食平均亩增产200斤,中低产田粮食亩增产600斤—800斤,全市粮食平均年增产可达12亿斤。节水灌溉还实现了节水、节电、省地、省工、增效,节水灌溉年均新增农业产值可达20亿元,农民人均可节本增收600元以上。
二、做好资源整合文章,提高现代农业资金保障能力。
按照“存量调整、增量集中”的原则,我们加大了整合涉农资金力度,实现九个方面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现代农业建设相结合、与机制创新相结合、与品牌建设相结合、与试验示范引导相结合、与自筹资金相结合、与其他资金相结合、自治区、市、区三级财政资金相结合、项目建设与提高组织化程度相结合、项目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2009年,科尔沁区以财政资金为支撑集中资金6800万元,重点支持玉米高产节水项目区,创建了10万亩生态农业、立体农业、高效农业示范区。
三、做好制度建设文章,提高现代农业科学管理能力。
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明确了地方整合和群众自筹资金如何入账管理,保障了资金的有效运行;加强项目后续管理。将水源井、井房、电力设施、节水管罐等纳入项目后续管护范围,明确项目交予属地,由用水者协会管理,农牧民监督;实施绩效评价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反馈制度。前后下达《关于上报现代农业实施情况的通知》等文件,及时了解和指导各旗县的筹措资金和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实行更正修复制度。根据各旗县的工程实施质量以及违纪违规进行处理,追回违规资金,对劣质工程按合同要求责成施工单位进行修复。
四、做好资源转化文章,提高现代农业加工增值能力。
围绕丰富的玉米资源,加快发展玉米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精细加工方向发展,玉米化工产业已成为通辽市优势主导产业。目前,全市粮食加工转化企业已发展到170家,玉米加工产业初具规模,已形成味精、淀粉、酒精、玉米溶剂、饲料等20多个品种的产业链。全市规模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已经达到8家。2010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603亿元,增长26.6%。
为不断优化农村牧区经济结构,我市以粮食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农区畜牧业比重已提高到67%,年可过腹转化粮食12.72亿公斤。
五、做好服务“三农”文章,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我市一直把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及先进的适用技术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措施。2010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375.6万亩,同比增加570.6万亩。全市玉米螟综合防治面积736.75万亩,占发生面积的77%。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小麦、水稻的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全市共建设玉米高产创建百亩核心示范点25个,千亩高产展示区25个,万亩辐射带动示范区25个。目前全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7%。
(作者系内蒙古通辽市政协副主席、财政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