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财政学系全体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在学习和借鉴十余所国内外名校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围绕近几年教学改革的得失和新一轮本科生教学计划的修订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会议由财政系主任李齐云教授主持,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胡金焱教授、党委书记陈宏伟、副院长李文教授出席了会议。
会议首先对财政学系从去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的细分方向和模块的新教学计划进行了总结。大家普遍认为,在高年级阶段,将财政学专业细分为财政学、税收学和税务筹划三个方向,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均有所差别,不仅可以供学生依不同兴趣选择,而且较好体现出“研究主导型”、“研究应用型”和“应用主导型”的多样化培养格局。此外,从去年开始,将财政学专业更多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放在“大三”而非“大四”开设,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为大四学生考研、就业及开辟第二课堂,提供了更多机会。从趋势看,随着近年来财政系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培养模式的优化,专业分流时选择财政专业的学生人数和生源质量都呈逐年上升之势,这也侧面反映了改革的成效。
关于教学计划进一步调整和改革的方向,有的老师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不应过多强调就业导向,而应以强化专业素养为目标。一方面,不应把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降低到专科培训的层次;另一方面,解决课堂与实际脱节的方法不是教学追着实践跑,而是鼓励学生开辟第二课堂,为此,借鉴外校经验实施3—6年的弹性学制是不错的选择。
关于课程的设置和衔接,是需要全院协调的一项系统工程。师生们一致认为,应将初级西方经济学或类似经济学原理这样的课程的开设时间尽量提前至第一或第二学期,以避免在讲授应用经济学课程时被迫花大量时间用于弥补学生基础理论的欠缺。基于同样理由,讲授会计课程的老师认为会计学原理的开设时间应由大一推至大二。对于政治经济学是否需要进一步改革,保险学是否应继续作为专业基础课,尚存一定的争议。
关于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和课程的问题,不少师生中肯地指出了在部分学生中存在的盲目性和功利性的种种表现(如一切向“保研”和奖学金看齐等)。有的老师提出,为了及早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早日培养自己的兴趣点,明确未来的专业方向,应给大一学生系统开设专题讲座,由各系教授分别介绍本专业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前景。
关于提高数学类课程教学效果的问题,一方面,有的老师提出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实施分级教学,为有志于考研的同学开设数学分析,并适当提高难度较大课程的学分权重。另一方面,应利用现有的博士后和研究生资源,在数学课上广泛推行助教制度,由助教承担习题课、辅导课和作业批改任务。
关于推广实验教学的问题,一些老师建议,财政学系讲授计算机课程的老师,应发挥自身既懂经济学又懂技术的优势,承担起会计、统计、税务管理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关于改进教学方法的问题,有的老师指出,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规范和深入,课件、习题、教材、参考书甚至全程教学录像都将放在网上,这必然对未来的授课方法产生深刻影响。满堂灌式的讲课模式必然被更加灵活多样且富有效率的授课方法所取代,同时考试方式也将随之改变。
关于由财政学系率先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多数师生还是持肯定态度,认为导师制的推行使人才培养的舞台从课堂延伸到了课下,从学术指导、信息传达到生活沟通,甚至实习推荐,不仅加强了师生间的联系,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了解社会,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做好准确的定位。另外,有的老师还就如何改进双学位学生的考试形式、如何减轻转专业学生的学习负担等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图/韩振

01

02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