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产经论坛
第24期
存款者行为与市场约束
张圣平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副教授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与WTO研究所 副所长
时间:2009年6月18日10:20-12:00
地点: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经管楼3楼会议室
主办: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山东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
《产业经济评论》编辑部
2009年6月18日,“山东大学产经论坛”第24期在山东大学经济学院三楼会议室举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圣平副教授为本期主讲人,其演讲的题目为“存款者行为与市场约束”,报告首先分析了市场约束的作用机制,然后实证检验了存款者是否对银行风险有所反应和行动。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本、硕、博多个年级众多学生、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国亮教授,徐超丽副教授、曹廷求教授、陈强副教授、徐涛副教授、李金龙副教授等参加了论坛活动,论坛由《产业经济评论》编辑部主任曲创副教授主持。
张圣平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市场约束”这个概念,即自身利益与银行经营行为密切相关的金融市场参与者,如存款人、债权人、股东等,会关注银行的风险和经营状况,并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和对这些信息的判断,在必要的时候采取一定的行动,影响与该银行有关的利率或金融产品价格,从而约束银行以更加稳健和安全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过程。张教授进而向大家阐述了市场约束的提供者即股东、存款者及其他债权人。并假定存款者的行动是:若银行风险增加,存款者或要求高利息或减少存款数量,甚至会出现挤兑。
接下来张教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银行监管的发展历程,包括安全网、限制银行冒险行为等方面。其中,安全网主要是指为了防止银行恐慌和挤兑,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及银行参加存款保险。但张教授接着指出,正因为所有的都有了保险才最不保险,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因而银行监管采取了限制银行冒险行为的措施,如限制利率、保证资本充足率、强调信息的公开透明等。紧接着,张教授从三个方面向大家阐明了市场约束的作用机制。第一,市场约束的存在价值,即扩大银行的监管主体、制约官方监管者的垄断权力、避免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过度保护等。第二,市场约束的作用过程,分为识别阶段(投资者有效监控到银行风险并判断对自身利益的影响)和控制阶段(投资者行动对银行有实质性惩罚,银行对此惩罚有所反应,改善经营管理)。第三,影响市场约束有效性的因素,包括开放的资本市场、银行经营状况的信息披露、投资者不相信官方对银行的救助、银行对投资者的行动信号做出反应。
最后张教授采用Barajas & Steiner(2000)的回归模型框架,选择1996-2007年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0家全国性非国有股份制银行以及1999-2007年的26家的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样本,从存款增长率和平均存款利率两方面对存款者行为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约束机制很弱。
正式演讲结束后,在座老师及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及建议,同张教授进行交流。有同学提问:数据样本数量太小,是否会影响检验结果的代表性?张教授对此认为,样本数量虽然很小,但符号正确且非常显著,在金融领域的实证研究中,显著性有时比样本数量更为重要。陈强副教授针对张教授研究中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国有银行比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要大很多,这可能存在异方差或自相关等问题,并建议可以增加数据使用GMM法避免内生解释变量,从而使实证研究更具有代表性。还有同学提出以前的文献中指出存款者不具备对银行进行约束的能力,并可能存在“搭便车”现象。张教授认为,“搭便车”现象确实存在,但只是小的分散的存款者,仍有大股东(大的保险机构、公司等)既有能力又有激励对银行行为进行约束。
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积极提问、表现活跃,张教授结合现实、耐心细致的解答疑问,学术氛围浓厚。最后,第24期“山东大学产经论坛”在大家对张教授充满敬意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01

02

03

04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