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共政策研究基地 >> 研究资料 >> 正文
稳通胀、稳增长、稳就业:对未来通胀形势的研判及下一步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1-11-06 16:24:05    编辑:    点击:[]

摘要】在2011年年底和2012年上半年物价可能基本走稳,在此之后,政府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决不能放在刺激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增长上,更不能使2012年成为大干快上的新起点,而应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物价环境,坚持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从“控通胀、稳增长”转变为“稳通胀、稳增长、稳就业”,加大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 (中经评论)当前国内经济运行仍在通胀压力持续走强的影响之下。但根据我们的观察分析,整体物价走势已经出现了一些可以预见的微妙变化,无论是消费品价格指数CPI还是工业品价格指数PPI,其环比指标都呈现稳中有降的走势。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这样发展下去国内物价水平在2011年第四季度的月环比指数将在0.3%左右,2012年上半年的同比指数将在3.5%左右。为了更好把握增长和通胀的动态平衡、为新的形势发展超前打算,我们认为现在可以对下一步的宏观政策调整作准备了。

消费品价格指数CPI仍处高位,但拐点开始初步显现

今年上半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持续上升,第一季度5.1%,第二季度5.7%,平均同比涨幅5.4%,6月和7月分别达到6.4%和6.5%,是39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也是1997年以来的第二个价格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2008年),9月份虽然回落到6.1%,仍属高位运行,无法成为形势变化的坐标。然而,我们通过对环比指数变化进行连续观察后发现,物价涨幅已经出现了回落迹象。

从我国消费物价构成的分类指标看,此次通胀持续走高的主要推手是食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我们在环比指数变化的分析中提到,2010年下半年食品类价格月平均上涨1.4%,今年上半年月均涨幅下降0.95%,其中三、四、五月份的食品价格环比指数分别为-1%、-0.4%、-0.3%。从价格统计角度看,随着时间的推移,2010年下半年居高不下的食品价格环比指数,对今年剩余时间同比价格指数的影响会逐步消减,对2012年同比价格指数的影响可能基本消除。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预测消费物价涨幅很可能从今年9月以后是逐步递减的,初步估算10、11、12月的CPI同比指数将分别为5.4%、4.5%和4.1%,全年平均通胀水平为5.4%左右。按此逻辑分析,我们推断今年通胀翘尾因素对明年上半年消费物价的平均影响指数为2.1%,2012年上半年的通胀水平会继续呈现逐月下降趋势,2012年 1-6月消费物价同比指数很可能在3.5%左右,下半年会继续下降,全年预计达3.0%左右。届时,可以说国内宏观物价形势将基本平稳下来。那种认为国内消费物价将长时间居高不下的说法是不对的。

工业品价格指数PPI已开始稳中有降

PPI既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情况的指数,又对CPI有着强烈传导效应,从长期看二者变动趋同,但通常PPI的波动幅度更大一些。 2011年以来PPI的同比指数一直在高位波动,7、8月份分别达到7.5%和7.3%,是2008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尽管9月份回落到6.5%,也仍无法凭此单月情况做出价格将全面变动的结论。但是,如前所讲,我们对PPI的环比指数进行连续观察后发现,今年2月份以后的PPI环比指数已出现连续性的稳中有降趋势。

根据当前全国工业经济形势以及今年1-9月PPI环比指标变化,综合其他经济因素,我们判断9月份以后PPI的环比指标和同比指标都会呈现进一步下降态势。我们预计今年10-12月份的PPI同比指标将分别是6.0%、5.0%和4.4%。

按照以上思路分析,2012年的PPI下降幅度会进一步扩大。估算今年PPI的同比指数对明年上半年的翘尾因素影响指数为2%,如其他因素不变,我们预计2012年上半年的PPI同比平均指数将在5%左右。届时,国内工业品价格水平就回落到一个平均年景的状况了 (2008-2010年的PPI同比指数分别为6.88%、-0.53%、5.55%)。

经济放缓影响就业增长,不能等闲视之

从政府宏观调控的角度看,经济适当放缓既是控制通胀的成本,又是一个有预期的调控结果(所谓“软着陆”),并无不妥之处。然而从民生角度看,如果这种经济放缓影响到就业增长,就需要认真对待了。

现在国内尚无真实可信和权威的就业或失业的月度统计,一些民间机构的统计数据也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以下我们想用反证说明,这一轮经济放缓肯定会造成就业增长随之放缓。

在目前货币政策收紧甚至趋严的情况下,国内增长主要依赖高耗能大产业、大企业的特征丝毫未变。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的长期数据,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社会用电量增速与GDP增速基本上是1∶1的关系,个别年份有所偏差,但总体看正相关性很强。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社会用电量增速与 GDP增速的比例为 12%∶9.7%、12.2%∶9.5%,说明这类大产业、大企业的增长势头仍然很猛。但另一方面,能够大量容纳就业的中、小、微型企业的经营环境比较困难。这种状况不能简单视为市场调整过程的必然结果,其所带来的就业增长放缓,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鉴于今年第四季度的通胀形势可能发生变化,明年上半年的物价环境将比较平稳,为了更好把握增长和通胀的动态平衡,做到宏观调控瞻前顾后、系统谋划、超前打算,我们认为可以对下一步的宏观政策调整作准备了。

应当强调指出,在2011年年底和2012年上半年物价可能基本走稳,在此之后,政府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决不能放在刺激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增长上,更不能使2012年成为大干快上的新起点,而应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物价环境,坚持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从“控通胀、稳增长”转变为“稳通胀、稳增长、稳就业”,加大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同时,抓住当前国内外的发展机遇,做成几件只有在这个时期才有可能做好的事情。

我们的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宏观调控政策的转换可考虑分三步走。今年年底开始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小幅降低0.25-0.5个百分点比较稳妥,利率水平保持不动;2012年第一季度若工业品价格和消费物价基本走稳,可考虑在第二季度初进一步小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若明年上半年物价形势稳定下来,则第三季度后可考虑货币政策回归中性。

放慢人民币升值速度,保持汇率相对稳定。在目前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降、美国货币当局将继续维持宽松政策的环境下,人民币过快升值是对我国非常不利的。我们建议今年将年度升值率控制在3%以内,明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升值率控制在2%以内,第三季度以后考虑更低水准的升值率,之后根据美元和国际通胀状况的变化再做应对。同时坚持压缩境内外热钱整体规模。

借势加大调整我国外汇储备使用结构的力度。 3.2万亿美元巨额外汇储备应该如何科学使用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在目前国际金融的大环境下,外汇储备更多用于大宗资源性产品的购进、更多用于影响定价权的国际大型资源企业的股权购买、更多用于有利我国提升工业水平急需的大型先进机械设备和高科技产品的进口,同时采取战略行动参与国内企业“走出去”,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更加积极发挥商品储备政策的宏观调控功能。首先提高秋粮收储价格,加大储备量;延伸国有粮食企业的产业链条,构建政府可控的粮食储备和加工体系,缩短原粮加工与终端市场的距离。近期泰国宣布年内将大幅度减少大米出口,我们要提前做好应对可能出现的国内米价暴涨和市民抢购,制定好应急预案。要增加市场活储猪和冻储肉投放,进一步增加生猪活储补贴,加大对生猪生产的支持力度。还要注意增加国家储备糖的投放,通过易货贸易、特殊关税等政府间协定大量进口古巴原糖,补充储备或直接投放市场,以应对今年天气原因可能造成的食糖减产。

切实加大价格改革力度,推进资源价格改革。随着去年价格翘尾因素影响的逐步减小和今年下半年PPI及CPI环比指数的下降,物价环境逐步平稳,今年年底和明年上半年是推进价格改革的很好时机,届时可以考虑推出在资源价格改革中最急需出台的方案,哪怕是先出台几个小步调整的方案。同时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价格补贴。

改进就业统计工作。就业率和失业率指标,是市场经济国家研判经济运行状况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我国现有的“从业人数”月度指标和 “城镇居民登记失业人数”季度指标,已无法真实反映经济社会的变化,也无法满足宏观管理部门对整体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监控的要求。建议适时推出“城镇居民调查失业率”月度统计指标。通过对城镇居民就业状况的抽样调查统计,更及时、更准确地把握城镇居民的就业状况,并使该指标同月度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CPI、PMI、国际收支差额等共同构成经济观察和宏观决策的信息指标依据。

( 韩康,张 青: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上一条:减轻宏观政策羁绊 中央政府信用应出手 下一条:白景明:增值税为什么要不断扩围?

关闭

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邮政编码:250100   [管理入口]
电话:86-531-88364625 传真:86-531-88571371 邮箱:econ@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