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权威机关透露的最新消息,2010年中央部门预算首次实现向社会公开,全年共有74个中央部门向社会公开了部门预算收支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这是中央部门首次向社会摊开自己的“账本”。同时,中央财政预算主动公开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2009年全国两会结束后,国务院首次向社会主动公开经全国人大批准的当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表等4张报表。 2010年,国务院将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中央财政预算12张表格向社会公开。
近几年来,与公共财政有关的重要消息还包括:2009年9月,审计署公布了54个中央部门单位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全文;2010年1月,财政部向各地财政机关发文,要求各地“规范、有序”地推进地方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并对各地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内容、方式和范围作出了统一要求;2010年初,广州市财政局在网上公开了114个政府部门的2009年财政预算,社会各界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些信息表明,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正处于推进过程之中。我们没有忘记,在2008年全国两会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有关政府机构改革的问题时,不寻常地主动提及:“我想讲一个公共财政的问题,这是很少涉及的问题。我们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使公共财政更好地进行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改善民生和改善生态环境。 ”并斩钉截铁地表示,“在今后5年,我们要下决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在2009年全国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再次提出,对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运行,“将会实行全程监管,并且向人民公开”。
为什么在总理心目中,财政工作占据如此重要的分量?政府职能的展开,都需要花钱,在今天,社会创造的财富的1/4乃至60%是由政府支配使用的。如此巨额的资金,是如何使用的,理应向民众交代清楚,这就是所谓公共财政。可以认为,公共财政是政府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公共财政体制包括如下几个部分:政府的钱打算怎么花,应该尽可能清晰地向民众交代清楚,并得到民众的同意;政府花钱的过程,应该接受民众的持续监督;一个财政年度结束之后,对于政府的钱花得是否合适,应有明确的评价;对胡乱花钱的行为,应该追究责任。这四个环节被称为预算公开、预算监督、预算审计和问责,这构成一个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
毋庸讳言,这四个方面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国政府预算草案内容不具体,一般只编制到类,只能看到大致的支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支出就不再编制,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明白,这使人大的审批失去实质意义。预算审批时间也过短,人大开会审议预算草案一般只有一天或半天时间,预算审批自然流于形式。而且,预算外资金大量存在,这部分资金事实上脱离了人大的监督。在支出结构上,各级政府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往往将大量的资金直接投资于经济项目,用于公共服务的资金比例太少,导致财政支出的公共性相对不足。由于各种体制的原因,预算报告很少向社会公开,民众根本没有渠道来了解预算信息,发表意见和参与监督更是付之阙如。至于审计和问责,虽然近些年来审计署屡屡掀起“审计风暴”,也公布了“黑名单”,但试问,真正被追究责任的又有多少?
这些问题,多年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民间要求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的愿望非常迫切。我们也注意到,在这次公布的74个部门的预算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如行政费用并未公开,有关支出的细节并不完善。
我们想再援引总理2008年全国两会上的发言——“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 ”离总理5年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已经过去了3年时间,时不我待。我们希望,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能快步向前迈进;我们期待,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更加清晰、具体的中央财政预算报告能向社会公开。
(苏振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