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共政策研究基地 >> 研究资料 >> 正文
宏观经济失衡、经济转型与包容性增长
发布时间:2012-07-14 21:21:17    编辑:    点击:[]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失衡问题目益突出,并已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十二五”将实现宏观经济再平衡、加快经济转型作为规划重点。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中国宏观经济失衡分析的逻辑框架,总结当前我国经济失衡的新特征,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剖析其产生根源和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影响,最后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提出解决宏观经济失衡,加快经济转型,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失衡 结构调整 经济转型 包容性增长

一、引言

2012年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比较关键的一年,也是比较困难的一年。从外部环境看,欧债危机继续发酵,中东地区持续动荡,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和房价调控的阻力等,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经济运行,对我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提出挑战。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宏观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经济失衡的矛盾长期积累,发展所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不够合理等方面。要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改变依靠自然资源和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提高配置效率和科技创新,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到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其重要方式就是要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①],这样经济发展才有可持续性,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然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转型。为什么要进行经济转型?其重要根源就在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失衡问题突出,这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步累积起来的,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

追根溯源,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的态势是从1995年开始逐步发展,2008和2009年进一步恶化的[②]。而我国决策层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关注经济转型的问题,“九五”计划时期,中央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五”计划又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升级规定为五年经济发展的“主线”;“十一五”规划更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这一时期的战略重点。但从转变的效果来看,收效并不明显。因此,“十二五”中央将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二、宏观经济失衡数据和逻辑框架

(一)宏观经济失衡数据分析

1.产出构成。在全部GDP中,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是42.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比重,也低于亚洲国家平均46%的比重。1980-2010年间,第一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15.6%,第二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53.1%,第三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仅为31.7%。

2.就业构成。据统计,2010年我国的三次产业就业分布为37:28:35。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第二产业的2-3倍。这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3.支出结构。2009年中国GDP支出中,家庭消费支出占47%,政府消费占15%,资本形成将近40%。世界平均为61:17:22,其中低收入国家为70:11:20,中等收入国家为59:15:25。由于我国消费在GDP中所占比例较低,造成了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对外贸易

4.资本结构。一般来说,资本形成包括固定资本和存货增加两个部分。我国的存货比重过高,1990年以后,存货在资本形成中约占10%左右,约相当于GDP的3%,这意味着平均每年有数千亿元的产品生产出来,计入GDP,却没有卖出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累计存货增加高达2万亿元以上。

5.城乡结构。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6%,城市化率为42.5%,而世界平均水平已将近50%,发达国家一般在80%以上。

6.地区结构。到2010底,我国沿海12省市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39.2%,但其GDP在全国占比高达68.6%。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3.0%,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9.7%、18.7%,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7.收入差异。根据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社会蓝皮书》,2010年我国基尼系数上升到0.5左右,贫富差距相当严重[③]。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3.33倍。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

(二)逻辑分析框架

经济失衡呈现许多特征,其关系可谓错综复杂。正如马克思所说,经济现象是普遍联系的,同样,我们认为经济失衡有其内在规律,通过梳理这些特征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抓住现象背后本质,因此我们提出下面的逻辑分析框架。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一)“二元结构”问题

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是由转型经济的制度所决定的,是导致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这种内在矛盾在近几年出现一些新特点:一是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继续趋于恶化,农民收入严重偏低,且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二是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二元结构问题更加突出,一方面,具有较大就业创造能力的民营经济部门由于无法得到正规金融系统的支持而发展迟缓;另一方面,原本就属于资本要素密集型的国有经济部门则受到来自金融系统的支持而进一步走资本要素密集产业发展道路;三是受国际贸易的经济地理效应的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东西部二元结构”问题。

(二)投资和消费增长失衡

投资与消费具有双向影响的循环效应。高投资增长使得资本过度替代劳动,一方面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快于工资增长,企业利润增加;另一方面使得就业增长下降,制约工资的增长。其综合结果就是企业利润高增长,居民收入低增长,消费低增长,进而导致高储蓄率。目前我国消费率由1978年的62.1%下降到2009年的48.6%(美国为72%,印度58%),投资率由38.2%上升到47.5%,投资与消费失衡相当严重。

(三)国际收支失衡严重

投资与消费失衡又会加剧国际收支失衡,其中贸易失衡与储蓄投资失衡互相循环、相互影响。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两个方面,二者通过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进行传递。高投资形成高产能,国内消化不了,必然追逐出口,导致贸易顺差增加,并进一步形成出口与投资循环:投资推动出口,出口又拉动投资。这种恶性循环使得汇率水平、国际收支、资产价格等进一步偏离内外经济均衡时的水平,造成经济过于依赖外部需求。

(四)人民币购买力内外失衡

国际收支失衡又会加剧人民币购买力内外失衡。高投资、高出口,消耗大量资源,带动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推动下游产品价格上升;国际收支顺差的持续增长会造成国内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产生流动|生过剩,进而推动消费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国际收支顺差还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吸引热钱流入。这就导致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怪现象: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并存[④]。

(五)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失衡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失衡则是投资和出口主导的必然结果。我国长期实行的投资和出口主导的增长模式,消耗了大量资源,造成了环境污染。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资源利用率和配置效率不高,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单位GDP能耗相当于日本的8倍,美国的4倍,以占世界8%的经济总量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7.7%。因此,我国的经济增长将越来越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也一度出现了地方政府为了节能减排,纷纷采取拉闸限电等现象。

三、经济失衡的根源及其长远影响

首要的问题是我国国民收入初级分配极不合理,这也是我国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国民每年新创造的收入中流入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的部分占比太高,而成为居民收入的比例太低,居民收入增长赶不上政府财政收入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1995年至2010年,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总额增长了9.97倍(由6242.2亿元增至68477亿元),CDP增长了4.52倍(由60793.7增长至335353亿元),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增长3.01倍(由4283元增至1717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增长2.26倍(由1577.7元增至5153元)。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08年,我国生产总值增长了11.4%,但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2.2%,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只增长9.5%。与此相应的是入库税收增长31.4%,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2万亿元,同比增长29.2%。显然,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于GDP增长速度,而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所得,其增长率远远高于CDP增长速度。目前,我国政府的全部收入已经占到GDP的35%左右,行政公务开支也占到了财政支出的35%左右。正是国民初次分配中政府所得和国有企业所得大大高于城乡居民所得的收入分配结构,导致了分配不公,造成了内需不足。

从宏观角度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改变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制造业被迅速纳入世界产业链之中,中国经济以一种特殊的“加工厂”或“生产车间”的方式融入世界经济。从国内来看,历史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也必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影响到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非均衡发展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各方面人才、经验和知识的缺乏和资源可支撑能力的差异。

从微观层面看,第一,从乡镇企业的发展已经不能够吸纳大量就业人口来看,乡镇企业已经过了顶峰阶段,甚至处于边际递减阶段,我国相对封闭的乡村工业化道路前景不容乐观;第二,就业的压力以及长期的内需不足,增加了经济的对外依存度;第三,改革开放后,国家通过城乡价格剪刀差的形式,牺牲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支援工业化,使得农村最基本的要素农产品和土地不能按照市场价格定价,农民无法获得合理的市场报酬,农民收入低且增长缓慢;第四,近年来,原材料价格涨幅较大,企业成本上升,除少部分资源性企业外,大部分企业利润空间在缩小。

宏观经济失衡将会对我国可持续发展产生以下影响:

1.地区和城乡发展失衡加剧。一方面,东、中、西部地区在工资、资源占用和民众福利配置方面差距扩大,加剧了地区矛盾。另一方面,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尤其体现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远滞后于城市。

2.收入分配失衡,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无论是国民总收入初次分配还是国民总收入再次分配,在近20年里总的趋势是政府、国有企业所得比重上升,而居民所得比重下降,且三者分配的差距不断拉大,经济增长的好处过多地分配给了政府和垄断企业,并导致居民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3.加剧了三大产业的结构性矛盾。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比重仍然较高,三大产业间发展的不均衡会降低经济增长效率,扼制经济增长活力,进而影响到社会和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4.粗放型、消耗资源型的增长导致实体经济领域特别是生产领域的低效率、高消耗,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社会成本上升。

5.扭曲价格市场信息机制,导致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商品供求态势不尽相同,使得物价变动不能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顺畅传导。

四、实现经济转型与包容性增长的路径与措施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总体而言,环境对我国发展是有利的。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宏观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一)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当前,通货膨胀压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阻力,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已经大大压缩了企业的赢利空间,扼制了经济活力,而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缓解原材料上涨的压力。因此,政府要增加对于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着力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使宏观经济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三)继续刺激和扩大消费

扩大居民消费,激活民间投资,是缩小储蓄一投资缺口的关键。政府要加大民生福利和公益性支出,通过扩大公共投资、降低公共产品价格,启动城乡消费,促进各行业协调发展,尤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投资力度,刺激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可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消费环境的改善。此外,要建设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培育更多的具有高消费能力的群体。

(四)努力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在稳定通货膨胀的前提下,政府要灵活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取向,利用市场机制来调节内外均衡的政策工具要多元化,要注重政策工具合理搭配与有机组合,综合运用包括利率、汇率在内的多种工具,引导资本流向,努力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五)理顺能源价格机制,大力发展新能源

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改革,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政府要减少对于价格的管制,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减少对于煤炭等传统资源的依赖。抓住全球发展新能源的机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重点包括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新兴能源产业。但是要总结日本3月份发生的大地震的教训,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发展核能。

(六)调整居民收入结构。促进社会和谐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进程,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推动经济发展向均衡共享、包容性增长方式转变。构建科学的收入分配机制,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变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速远快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的现状。利用税收杠杆等措施,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尤其是要大幅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加快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采取多种措施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将房价稳定在社会公众的承受能力之内。

参考文献

1.郭树清.中国经济均衡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J].比较,2004,(15):18-19.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3.胡晖、张自如.2006:《全球经济失衡理论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第11期.

4.华民.应对中国经济内外推移的开放战略[J].学术界,2007,(1):25-26.

5.刘伟.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性变化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刚.经济研究,2007,(1):1-7.

6.王梦奎、李善同.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68-2.

7.余永定.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J].国际经济评论,2009,(1):15.

8.周小川.2006:《中国的贸易平衡和汇率有关问题》,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集,经济管理出版社.

9.World Bank. Making Services Work for Poor People.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2009.

(作者:顾巧明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博士)

[①]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这一概念最初是由亚洲发展银行提出的。按照亚行的解释,所谓“包容性增长”指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它更倡导一种机会平等的增长,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从这个角度观察,包容性增长与目前中国所倡导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等理念彼此相容。

[②]哈佛大学教授王江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

[③]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之间表示较为合理;0.4-0.5之间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说明收入差距悬殊。

[④]中国经营报,2010年10月17日。

上一条:切实做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全覆盖的财力保障工作 下一条:刘树成:不可忽视GDP——当前中国经济走势分析

关闭

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邮政编码:250100   [管理入口]
电话:86-531-88364625 传真:86-531-88571371 邮箱:econ@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