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新特点,既不能淡然处之、以不变应万变,也没有必要操之过急、进退失据,需要从容不迫,冷静应对,审时度势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后的宏观经济政策新组合为:以稳健的、可预期的货币政策为控通胀、促进经济持续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努力恢复和发展资本市场,以虚拟经济增长刺激社会投资和消费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缓解通货膨胀;以“以民为本”的财政政策为突破口、增加居民消费能力,以消费增加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抑制通货膨胀。
一、宏观经济运行新特点
2012年以来,宏观经济出现了新特点:经济增速下滑。目前,不仅是GDP指标说明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且,有多重指标表明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正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新特点。
(一)GDP季度增速连续下滑
从2010年第一季度GDP增速达到国际金融危机后峰值的11.9%以来,就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自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至今,GDP季度增速分别为:10.3%、9.6%、9.8%、9.7%、9.5%、9.1%、8.1%和7.6%。2012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为7.6%,创出2009年以来的新低。
GDP增速下滑的国内原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减少:“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进入尾声,政府投资减少,社会投资减少,社会总需求下降;保障性住房的进程比较缓慢,不能弥补房地产调控导致的房地产及与房地产相关产业需求下降,因而,社会总需求下滑;传统产业升级进展缓慢,不能有效地刺激社会总需求扩张;七大新兴产业还处于培育期,鲜有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和创新,难以形成新的产业及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不足以支持社会总需求的扩张;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下降,消费占GDP比重为42%,而美国消费占GDP比重超过70%,消费疲软导致社会总需求增长乏力。
(二)欧债危机拖累出口,经济增速下滑
海关总署2012年7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8398.4亿美元,同比增长8%。其中,出口9543.8亿美元,增长9.2%;进口8854.6亿美元,增长6.7%。今年上半年进出口的增长仅是个位数,距离10%的全年目标存在差距。在出口方面,外部需求持续疲软,利用外资减少、外商投资对出口贡献减弱,出口产品的综合成本居高不下;进口方面,中国经济自主减速回落,内需减缓,上半年贸易顺差扩大主要由内需萎靡所致。
受美国经济缓慢复苏和欧元区国家债务危机的影响,美欧国家进口需求仍然低迷,今年下半年,外需疲弱的状况仍将持续,总需求偏弱,经济仍在下行通道。
(三)电煤关系出现逆转,表明经济处于下滑过程
电煤关系出现逆转。用电量增速的放缓,已经波及上游的煤炭工业。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明显地体现在用电量增速下降甚至是负增长上。由于GDP具有人为编制成分,因而,电力需求成为反映经济增长更加可靠的指标,用电量增速放缓说明用电需求降低,经济增长进入下滑区间。煤炭需求放缓,煤价下跌,港口电煤库存激增。一方面是库存的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是煤价的大幅跳水。6月20日发布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显示,5500大卡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报收每吨729元,创指数发布以来单周最大跌幅。煤炭价格和需求量齐降,表明经济仍处于下滑过程之中。
(四)贷款增速降低,社会投资谨慎影响经济增长
2012年以来,银行业贷款增长速度降低,表明宏观经济增速处于下滑的区间。2012年4月对企业新发放的中长期贷款额为人民币126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6%,5月份贷款也维持疲软。一方面,在经济方面的需求不确定性增加、企业利润下降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决定暂缓项目或扩张计划,对于是否贷款的犹豫情绪弥漫整个中国经济领域,企业对于借贷持谨慎态度;另一方面,今年,央行已连续两次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商业银行系统的资金已比较充裕,然而,对于出口等困难行业的企业或房地产开发商等不再受政府青睐的企业,银行也不愿放贷。因此,贷款增速降低,经济增速下滑。
二、以宏观调控政策新组合,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面对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新特点,既不能淡然处之、以不变应万变,也没有必要操之过急、进退失据,需要从容不迫,冷静应对,审时度势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调整后的宏观经济政策新组合为:以稳健的、可预期的货币政策为控通胀、促进经济持续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努力恢复和发展资本市场,以虚拟经济增长刺激社会投资和消费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缓解通货膨胀;以“以民为本”的财政政策为突破口、增加居民消费能力,以消费增加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抑制通货膨胀。
(一)坚持稳健的、可预期的货币政策
刺激总需求扩张,稳定经济增长,可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由于当前货币存量M2高达93万亿元,货币供给量远远大于货币需求量,通货膨胀卷土重来有坚实的货币基础。
因此,应对经济下滑的新特点,在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宜慎用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必连续地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而要坚持稳健、透明、可预期的货币政策,只须适度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实现控通胀的目标,为资本市场恢复和发展及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二)努力恢复和发展资本市场
恢复和发展资本市场,构建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称的资本市场,除了目前已推出的各项资本市场制度改革外,还需在以下几方面加强政府证券市场规制和制度改革。
1.改革股票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不对称的交易制度,建立对称性交易制度。当前,证券市场非对称交易制度,是高悬于资本市场复苏之上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如果不改革,将导致一系列问题:一是颤颤巍巍的资本市场好景如同春寒一样靠不住,点燃投资者希望的小行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资本市场大盘会重新陷入阴跌;二是现行的非对称交易制度导致做空容易做多艰难,资本市场继续成为猎杀普通百姓财富的“丛林”;三是政府管理部门和资本市场投资者们盼望资本市场复苏的良好愿望都会灰飞烟灭,消磨了政府的公信力。
将证券市场非对称交易规则改为对称交易规则迫在眉睫:第一,交易时间规则对称。要么股指期货与国际惯例接轨,仍然为T+0,则股市现货市场交易规则从T+1改为T+0;要么股市现货市场交易规则不变,仍然为T+1,股指期货交易规则与国内惯例接轨,从现行的T+0改为T+1。第二,交易资金使用规则对称。要么股指期货与国际惯例接轨,交易资金维持现有的1:7杠杆率、继续实行保证金交易制度,则股市现货市场交易资金也可以有同样的杠杆率、也实行保证金交易制度;要么股市现货市场交易规则不变,股指期货交易规则与国内惯例接轨,从现行1:7杠杆率改为1:1,取消保证金交易制度。
2.恢复资本市场“晴雨表”功能,应停止资本市场做空机制。一是立即停止股指期货市场的做空机制,停止股指期货挂空单合约的交易,勒住股指期货的缰绳;二是立即停止资本市场现货市场做空机制,停止资本市场融券业务。
3.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新股发行改革的要点,是监审分离。证监会下面再单独成立一个IPO的审批部门,该部门完全独立于监管部门,审批部门与监管部门有严格的隔离墙制度。在新股制度发行制度彻底改革之前,可以考虑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停止发行新股,给资本市场喘息的机会。
4.建立强制分红制度。可以由证监会作出规定:上市公司每年利润的现金分红应该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2-3个百分点,每年现金分红截止期为5月31日。举凡每年6月1日仍然对上年利润不进行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强制将上市公司利润的一部分用于股民分红,股息应该高于同期银行利率两个百分点以上。举凡不分红的上市公司,所有高管都不能加薪和发奖金。建立强制分红制度,投资者愿意长期持有股票,资本市场才会稳定。
5.建立平准基金。如果不能停止资本市场做空机制,就必须建立A股平准基金。对当前的中国资本市场来说,A股平准基金既要进入股市现货市场也要进入股指期货市场,在两个市场上同时进行操作,才能有效地打击利用股指期货市场炒作的投机行为,稳定资本市场。平准基金让资本市场做空杀跌者无利可图甚至亏损,坚持价值投资的股民和基金有利可图,就能吸引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证券市场,促进资本市场稳健发展。
(三)财政政策从“以资为本”转向“以民为本”
财政补贴从“以资为本”转向“以民为本”,就是清理财政补贴,将原来补贴出口企业、生产消费品企业的资金转向直接用于补贴居民消费,增加全国居民的消费能力,以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促进消费扩张和经济结构调整。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居民消费有效地拉动国内需求,而且能够帮助老百姓提高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明显地改善民生。
可以采用所有的消费补贴都不以现金的形式、而以消费券的形式直接发给居民。消费券既可以买国产的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也可以购买国产的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还可以用于支付房租水电等。消费券使用的截止日期为当年11月底,以便于财政部门结算。只要是国内民族企业的产品,都可以用消费券购买,以有效地扶持民族企业,增加民族企业的就业,提高就业者的收入,建立有效提高居民收入的长效机制,进而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奠定有效扩大内需的微观经济基础。
1.将出口退税改为居民消费补贴,弱化国际动荡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有计划地、逐渐地减少出口补贴,将减少的出口退税改为居民消费补贴,直接增加居民购买力,将有效地扩大国内消费。国内消费增加了,生产内需产品企业生产经营扩大,原来从事出口企业从国外市场转向一个日渐扩大的国内市场,弱化国际动荡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能促进内需的增加,实现消费占GDP比重逐渐提高,以消费增加促进经济增长;还能从源头上减少出口、降低外汇储备,减少中国持有的外国政府债务,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2.将节能家电补贴改为消费补贴。将节能家电企业的财政补贴改为按全国的户籍人口给每人发放消费券,不仅体现了公平的原则,而且,有利于核实全国的总人口数,节约了用于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财政支出。
3.将“菜蓝子”等稳定价格的补贴改为居民食品消费补贴,提高居民福利和财政补贴效率
将用于“菜蓝子”的财政补贴改为居民食品消费补贴,既可以有效地促进消费、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而且能够提高财政补贴效率,可以降低行政成本,减少权力寻租和腐败的空间。
4.“以民为本”降低个人所得税。降低个人所得税,能够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社会消费,以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一是提高个税起征点,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3500元/月/人提高到8000-1万元/月/人;二是实行综合所得税,按家庭征税,保障了家庭基本生活需求。
( 王 健 :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