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越秀集团旗下广州国际金融中心(IFC)正式开业。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教授厉以宁当日在越秀集团主办的珠江金融论坛现场表示,人民币国际化要按阶段划分,大致上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的计价货币;其次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的结算货币;最后使人民币成为国际上各国承认的国际储备货币。
厉以宁指出,当前,重要的是要研究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是否仍存在的制度障碍究竟应该如何解决(如人民币进出境的管制、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和期货市场等的开放)。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怎样才能稳步推进,才能去弊存利,这些都需要统筹安排。
他还认为,人民币国家化的前提是需要两个因素。第一、取决于综合国力;第二、是国外投资者要承认和愿意持有人民币。这些也需要全面考虑,并采取配套措施。
对于当前国内的金融体制改革,厉以宁表示,从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金融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很大,但应该看到,这仅仅是阶段性的成果,而并非目标模式。在金融改革方面,目前需要完善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金融体系,让金融在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金融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就此止步,误以为阶段性成果等于目标模式,可能会前功尽弃。
在厉以宁看来,金融领域当前急需改革存在三个方面。第一、要设法把民间资本引向金融机构,包括容许建立更多的民营金融机构,金融领域应当打破高度垄断的局面,否则只能把民间资本逼到地下金融的道路上去。
第二、要确定农村的土地产权。“农民没有可以抵押的财产。这同城市居民是不一样的。城市的土地是国有的,祖传的房屋或新购置的商品房,都有产权,有房产证,可以用来抵押。城市居民想创业,想办个小工厂、小作坊、小商店,只要把房子一抵押,用于自主创业的资本就来了。而农民呢?承包地、宅基地、还有宅基地上自建的住房,不管住房修得多高、多宽敞,除试验区以外,都不能用于抵押。”
第三、金融体制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之间要协调。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货币政策应与财政政策搭配使用,而在体制改革方面,金融体制改革更应当与财政体制改革协调一致。
对于当前的地方债问题,厉以宁认为,不让地方发债是好事,因为地方发债很难控制,这样债券会积累的越来越大。而再想通过借新债还旧债实际上很难为继,从这一点来看,欧洲目前就是这样的现状,因为投资人不相信政府信用了。
“中国长期存在着 投资冲动怪圈 的现象,地方政府希望加速发展,要求增加投资,增加信贷,这样,投资加大了,信贷扩张了,经济增长率提高了,通货膨胀也就来临了。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措施,减少投资,减少信贷,于是通货膨胀虽被抑制,但地方政府却深感困难,因为财政收入下降,GDP增长率下降,就业压力增大了。中央政府不得已就再次启动外生力量,刺激经济。如此周而复始,一会儿经济增长率高了,一会儿经济增长率又低了,这表明内生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主要靠外生力量在调控经济。”厉以宁讲到。
他还指出,中国经济的转型是双重转型,一是发展转型,即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二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这两种转型不仅并存,而且重叠在一起了。这种双重转型是在全世界是没有先例的,中国是全世界最早启动双重转型的成功的例证。
“正因为双重转型没有前例可援,中国必须在探索中前进,当时就有一句很形象化的比喻,叫摸着石头过河。这在当时是对的。但现在不管用了,因为水深了,摸不着石头,怎么再往前走?假定河底的石头分布得不均匀,摸着摸着,又折回来了,怎么办?”厉以宁最后强调,所以在深化金融改革时,一定要统筹安排,考虑全局,要有战略眼光,站得高,看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