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共政策研究基地 >> 研究资料 >> 正文
中美央行货币政策路径悄然互换
发布时间:2012-11-16 22:25:34    编辑:    点击:[]

中国央行的公开市场逆回购规模不断增长,资金面的大起大落考验着市场的神经。与此同时,更擅长公开市场操作的美联储也在改变其策略。中美央行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正在突破市场的传统看法。

自从今年年初以来,中国央行开始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投放流动性,并出乎市场意料地仅凭此便成功度过了几次资金需求高峰和季节性时点。另一方面,在一级市场形成稳定的资金价格区间,已逐渐被二级市场接受。今年下半年,凡是到了公开市场操作日,银行间质押回购的成交量屡屡在央行确定公开市场中标利率后才逐渐放大。在屡次降准对经济刺激不明显后,央行官方也称,其货币政策将从数量型调控转向价格型调控。但由于逆回购期限短,且每次放量操作缓解市场资金饥渴,都意味着如果其他流动性投放渠道不发生显著变化,在到期后市场将会面临着更大规模的流动性缺口。而如果机构形成了稳定的大规模逆回购预期,央行掉头也不容易。尽管数量工具对中国经济的效用有限,但价格工具最终或也需要数量工具来收场。

11月15日,美联储公布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纪要显示,多数美联储货币政策决策官员支持在明年扩大资产购买计划,以弥补旨在影响长期利率的“扭转操作”到期后的空缺。这不仅意味着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QE)将会演变成常规操作,还有美联储在公开市场的价格型工具正在向数量型工具演变。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还称,可能将不再为QE设定时间目标,而是视失业率和通胀率的水平而定。这意味着,美联储货币工具的实施,正在回归其职责本位。

就中国央行而言,其法定职责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银行间市场利率,显然并非其政策的最终目标,充其量只能是机构间交易的价格信号。再者,稳定的回购利率,并不一定就代表了最终实体经济就能便利地获得合理价格的资金。公开市场资金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不仅十分间接和温和,还可能因为金融机构的行为造成价格扭曲而被阻塞。今年中国社会融资成本一直在高位,而银行间回购利率的稳定区间为3%-3.5%。

在10月30日,日本央行、日本财务省和日本经济财政担当大臣联合发布了一份名为“抑制通缩的方法”的文件。这相当于伯南克和盖特纳、谢旭人和周小川共同发布通过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声明。伯南克虽然没有发布这一声明,但其货币政策的转变却在用行动告知外界,他已经开始做了。相反,向来被外界批评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的中国央行,尽管屡屡声称通过货币政策稳增长,但下半年并未在逆回购之外做出更多。而中国央行在中国出口疲乏之际,也没有出手干预人民币升势,更令市场意外。

中美央行调控方式的互换在提醒市场,货币政策最终将指向实体经济,而非个别金融市场的指标。而一向认为中国央行缺乏独立性的批评者也应意识到,在后经济危机时代,对央行严守独立性的要求,已不再像以往那么严格。

上一条:专家建议月入万元再征个税 会明显改善收入分配 下一条:地方债规模大增支撑投资持续回暖

关闭

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邮政编码:250100   [管理入口]
电话:86-531-88364625 传真:86-531-88571371 邮箱:econ@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