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共政策研究基地 >> 研究资料 >> 正文
奥巴马连任成功 仍面临财政悬崖
发布时间:2012-11-07 21:41:11    编辑:    点击:[]

美国大选结果公布,奥巴马已275:203提前锁定胜局,连任总统。但奥巴马前面的路依旧不平坦。

奥巴马连任成功仍面临财政悬崖

毫无疑问,经济增长和就业问题依然是美国面临的最严峻的两大议题。这在正在进行的美国总统选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经济计划和贸易政策无不围绕这两个议题展开。当然,指责和攻击中国也一如既往的成为“罗马之战”中颇受欢迎的讨巧工具。罗姆尼指责中国抢走了美国人的“饭碗”,甚至扬言要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奥巴马政府也在大选季向世界贸易组织提交了针对中国的贸易投诉。

罗姆尼和奥巴马都承诺要“增加贸易”,并且要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这是否意味着下一届美国政府将采取更加保守的防御性贸易政策呢?中国真是夺走美国人“饭碗”的罪魁祸首吗?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会不会打响,“守成”的美国与“新兴”的中国如何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实现共赢?

“脆弱增长”遭遇“财政悬崖”

在探讨以上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明确美国以及全球经济即将面临的问题。欧洲仍在债务危机的阴影下步履蹒跚,徒劳的现行措施支撑不起令人信服的经济增长;日本在海外市场萎缩的同时公共债务压力日益凸显,经济增长若能由负转正几成奢望;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进一步打击了人们对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

尽管美联储本月公布的“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证实美国经济仍处于“渐进和稳步复苏的轨道上”。正在逼近的“财政悬崖”已经成为威胁美国经济的定时炸弹,人们甚至担心这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全球经济衰退。

“财政悬崖”是指一国的财政状况走到了尽头,即税收增加的同时财政支出又大幅减少。现在就是指美国政府所面临的“财政危机”。早在2001年-2003年间,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小布什政府曾颁布了一系列增支和减税法案,这些法案大部分将在2012年底或2013年初失效,这将使美国政府财政支出大幅减少、税收收入大幅增加,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甚至是陷入二次衰退,因此被称为“财政悬崖”。

问题的关键在于,倘若美国国会无法在2013年1月1日以前就赤字削减计划达成一致,则增税和节支将同时光临美国,影响总计达6000亿美元。这将导致美国财政政策紧缩程度相当于GDP的4%多,是自1947年以来的最严重情况,足以导致美国经济重新陷入衰退。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局的预测,如果美国国会不能就延长税收优惠和阻止“杀伤性”开支削减达成一致,2013年美国失业率将达到9.2%,从今年10月开始的2013财年经济增速将仅为1.1%。

而如果减税政策得以延续而开支削减警报解除,美国经济2013年的增速将为3%,失业率接近8%。

尽管有人对“财政悬崖”的说法不以为然,但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多次对“财政悬崖”发出警告,并称届时美联储可能无法利用货币政策抵消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在最近一次货币政策例会上,美联储也对美国中期财政政策表示了担忧。他们认为,财政政策上的不确定性将导致企业推迟招聘和投资。目前,“财政悬崖”已经超过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成为全球投资者担忧的头号问题。

大选当道,美国脆弱的经济增长却遭遇了陡峭的“财政悬崖”,这无论是对渐进复苏的美国经济,还是波折不断的全球经济都是个极大的挑战。眼瞧着被视为“洪水猛兽”的美国“财政悬崖”一步步逼近,如果应对不当,届时对美国经济整体造成的冲击将可能是毁灭性的。

“财政危机”逼出“贸易战争”?

可想而知,美国最终必将拿出一系列措施,来缓解“财政悬崖”对经济的冲击。但经济放缓甚至衰退,失业率再度高企的风险是不可回避的。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和就业问题将是美国下一任总统所面临的更加严峻的挑战。我们不得不问的是,美国将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问题?目前来看,美国国会可能会先达成一个特殊的协议,延续现有的减税政策,随后承诺在更长的时间内制定根本的措施。

“财政悬崖”的问题在根本上还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的问题。而这两大议题在美国大选鏖战中也成为所有问题的核心。

现任总统奥巴马在他的2013年度预算提案透露了他的经济计划中。第一,增加开支以创造就业机会;第二,削减国防开支和联邦预算赤字使之从2012年分别占GDP的4.6%和8.5%下降到2017年的2.9%和3%;第三,对年收入不足25万美元的美国人维持现有税率,对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富人则把税率从目前的35%提高到39%。在贸易问题上,第一,承诺建成泛太平洋(5.89,-0.07,-1.17%)经贸协定(TPP);第二,在2012年12月决定是否继续推进与欧洲的自由贸易协定,第三,加强了对被指不公平的外贸行为的执法行动——尤其是与中国有关的。

虽然罗姆尼的政策没那么清晰,但他也承诺,要削减政府开支,到2016年将其削减至GDP的20%。他还在其减税方案中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将令政府收入减少3.4万亿美元。他还表示要减少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这获得了多数美国民众的支持。罗姆尼的预算提案将把国防开支提高至占GDP的4%,在未来十年增加2.1万亿美元的军事开支。但他承诺将减少对外援助,并且不会帮助因欧元危机而陷入困境的欧盟银行。在贸易方面,罗姆尼承诺终止TPP,明确表示将推进与欧洲的自由贸易协定,并称如果不改变人民币低估的情况,将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这可能将引发两国之间的贸易战。

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奥巴马和罗姆尼在财政和税收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一个偏向于增加公共开支的同时增加税收;另一个则更加拥护财政紧缩,热衷小政府和只有资本主义。

但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政策都是扩张的,尽管扩张的方向不同。一个很重要的相同之处就是,他们都承诺将对中国强硬。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进口国和第二大出口国,其未来的贸易政策也对国际经济有重大影响。罗姆尼和奥巴马都承诺要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这些或许并不一定意味着美国将走向贸易保护主义,但“财政悬崖”的窘境很可能加大美国政治家们走向保守的可能。而一旦美国果真在对华贸易中采取过激的行动(如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一场“贸易战”将不可避免。

“自砸饭碗”不如“贸易互惠”

当然,美国走向“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他们认为中国是抢走美国人“饭碗”的罪魁祸首。大部分的美国政客都认为中国操纵者人民币的汇率,以维持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在他们看来,中国“顶住了非常强大的市场压力”,而且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表现出长期的、大幅的低估。”那么,果真是中国抢走了美国人的“饭碗”吗?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蒸蒸日上,对美出口也快速增长,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占据了美国的市场。不容否认的是,廉价的中国产品给美国人带来很多实惠和更多的选择。没错,有一些“中国制造”取代了部分美国产品,部分工厂也因此走向下坡路。但是,据此就认为“中国抢走美国工人饭碗”是武断的和不负责任的。

美国最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保持了近一个世纪,受惠于此美国经济也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也是美国产业机构升级和调整的必然结果。第二,美国政府就业政策滞后,缺乏必要的培训机制,没有有效调整就业市场的资源配置。资料显示,美国高失业率和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同时存在,工作岗位就在那里,缺少的是合适的工人。第三,部分美国制造业缺乏活力,没有进行产业升级,自身竞争力偏弱。德国同样是传统的制造业强国,同样面临中国的冲击,其制造业却发展良好,依靠高质量、高价格的产品畅销全球。

面对走向没落的美国制造业,面对大量的失业者,如果美国的政策制定者能认真思考和讨论以上问题,将比在大选来临之际大肆指责和抨击中国有价值得多。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已经是美国的第3大出口市场在(在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中国的需求已经为美国经济的增长和就业做出了显而易见的贡献。2011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了价值1039亿美元(约合6500亿元人民币)的产品,占美国全球总出口额的7%。

当然,如果中国经济放缓,也将直接影响到美国的出口,也会给美国经济整体带来一些风险。上周,中国政府宣布,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化增长率为7.4%,是三年多以来的最低增速。受此影响,来自中国的需求显然在持续降温。根据美国商务部(Commerce Department)的数据,2012年上半年,美国对华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低于2011年20%的年增长率,更低于2010年36%的高增长率。

不难看出,中美经济相互依存的程度早已达到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地步。美国经济衰退影响中国出口;同样,中国经济的减速也将给脆弱的美国经济带来风险。况且对于美国而言,中国还是成长最快的出口市场,保持对同中国友好的贸易往来对美国大有裨益。相反,不分缘由的将中国视为威胁,抢走美国人“饭碗”的罪魁毫无意义。

中国投资背负“傲慢与偏见”

中国所能够给美国带来的“好处”远不只贸易本身。众所周知,中国正处在向海外进军的风口浪尖,用我们自己的话讲叫“走出去”。有机构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可能会有1万亿到2万亿美元的资金直接投向海外。如果这些资金能在美国生根发芽,它将直接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并带来无数就业机会。

实际上,就在罗姆尼指责中国抢走美国人“饭碗”的同时,美国咨询公司Rhodium发布公告称,美国境内的中资企业目前提供了2.7万个就业机会,而五年前中资企业的雇工数量不到1万人。报告认为,只要美国鼓励这种投资,这个数字势必还将增加。该公司统计了2000年以来600笔中国投资创造的就业机会,这些投资既包括收购现有企业,也包括创立新的公司。

然而,这只是美国学术界的想法,而美国政府对于中国投资的态度却是一贯的不欢迎。至少,他们更希望中国投资他们的国债。事实上,虽然中国用超过1万亿美元的资金购买美国的国债令美国政府感到欣慰,但若以区区几百万美元收购一家美国公司,就将令其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最近,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了一家中资企业(罗尔斯)收购俄勒冈州的风电场;中兴、华为等电信公司也被怀疑是中国政府的情报监测站;中国的国有企业常常被认为是出于政治意图而非经济目的进行投资。近年来,中国公司在美国的并购举动被否决已经是家常便饭。可以说,中国公司的投资原本能带给美国更多的就业岗位,却被美国政府自己拒绝。

有分析总结,美国阻挠中国企业主要有三大手段:一是专利范畴的“337调查”;二是以“公平贸易”为名义的“双反”措施;第三就是以“国家安全”为由的强制措施。华为、中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相关领域内的领军企业,罗尔斯更是在美国注册的中资企业,无论是都在“337调查”还是“公平贸易”上都找不到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美国只能拿“国家安全”说事了。

为何美国屡屡将满怀热情的中国企业拒之门外?当真如美国政客口中所谓“威胁国家安全”吗?

有人认为,这从根本上来讲,是应为美国还没有为接受中国崛起做好准备。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领导地位,美国人也早已习惯俯瞰世界的感觉。他们难以接受自己国家的企业被其他国家收购,尤其是向中国这样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相比直接投资,他们更愿意让中国购买他们的国债。

但这种状况将在不远的将来发生改变。据保守估计,中国的经济总量将在未来15年内超越美国,从而跃居世界第一。不过,美国似乎并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处于经济逆势的美国并没有张开双臂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仅有15亿美元,还不足中国对外投资总量的6%,更无法与美国对华投资相提并论。

实际上,美国当前的国内政治生态,依然不利于放松中国对美投资限制,一些国会议员和保守派人士甚至变本加厉地把矛头指向中国。要改变这种状况,中美双方政府和有识之士需要共同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综上所述,美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很多,但这美国自己造成的,也必须从内部寻找解决之道,没有理由遇到危机就拿中国当做替罪羊。在全球经济形势并不乐观的今天,中美合作已不仅是一种可选项,而是,因为两国的利益早已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同舟共济,逐步消除合作的障碍,才能实现双赢,并带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

在与中国合作的过程中,美国也同样应转变思维,真正的把中国当成合作伙伴,而不是对手;应该张开双臂欢迎中国的投资,而不是处处设限。中国对美国投资是一件互利共赢的好事,限制中国对美投资是损人不利己和自欺欺人的狭隘思维的体现。

(来源:财讯网 作者:张喜威)

上一条:胡锦涛:2020年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 下一条:财政部取消或调整7项行政审批项目

关闭

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邮政编码:250100   [管理入口]
电话:86-531-88364625 传真:86-531-88571371 邮箱:econ@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