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文章做得太多了,又大多是名家所著,恐怕我再写只会显得愚蠢。可这轮月华仿佛沉浸着某种神赐的意义,或者直接说神旨,我,避不开它。
小时候常住在乡下奶奶家,白天满是炽热的阳光和火热的人群,待到月上柳梢头的晚饭后,才有机会和家人围炉闲谈,只有这时才会感到农忙的喧嚣被浇灭,天上人间只剩下被月光一统的宁静。也许是出于对遥远的想象的专注,或是对老人口中敏感而又敬畏的传说的痴迷,我们都会死心塌地地在月光下端坐。长辈们总是看住不安分的我,有时还会说些“手指月亮会烂掉”的话,在他们看来,月亮是这个“路泥泞难走,花零落不堪”的地方唯一的美,值得依托希望的美。一直以来,村民就毫不吝啬地享用这自然赐予的芳华:明月永远属于他们,他们在田间烫得通红的心永远用月亮来护理。就从那时,我的脑海里注入了有关月亮的珍藏——有了明月,黑夜不再寂寞;有了明月,小桥流水人家才有了灵魂。于是,傍晚的院子里,都有双企盼的眼睛,盼啊盼啊,就升起了那个思念的名字,就盛下了远方的神圣。
进一步感受月亮,是在书中,仿佛就是狄德罗所说的诗意——无与伦比的充沛。“曾经照古人”的明月挑动着中古时代多少诗人卷帷仰望的幻梦,他们仿佛比我更了解月亮,更爱月亮。夜空上的那一钩或一轮,承载了更多的、不可言传的情意,仔细读那些闪着月光的诗句,总让我有莫名的感动。有“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的坦然处之;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望眼欲穿;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情意缠绵;有“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欢天喜地……月亮不再是悬浮在夜空,静观世间欢乐与哀愁的旁观者,也不再遥不可及,她化为更亲切、更深广的意象,深深地印在得意或失意人的人生旅途上,悄悄地溶在文人的精气神里。
我相信,一次又一次,是明月,平息了突起的野心,抚平了凶险的阴谋。我更相信,明月也见证过埋头苦干的背影、为民请命的情怀、富国强兵的宏图。如余秋雨在形容夜雨时所说:“多少个乌云密布的雨夜,悄悄改变了历史的步伐,悄悄扭转了英雄的生命旅程。”纵然人间风起云涌,这放任自由的朗朗月光也不会受到什么会干扰。她能包容、判别,最大限度的施与温暖,默默地在历史上占据位置。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可以有圆满的时候,于是之前的缺憾才有了意义;可人生的奋斗却更苦涩,因为有时得不到应有的结局。看惯了悲剧的我们不要再稚拙地怨天尤人,不要辜负心中月亮的美,张若虚的歌调“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穿越千年在启迪着——来世一遭很难带走新爱,何不弃绝浮华,在豁达中安放疲惫的灵魂,乘着一点浩然之气,诗意地栖息。许多年后,明月温暖地如一枚秋枣,让你在栏杆拍遍后咀嚼着往昔的清涩。成长中对明月无止境的思考,把我诗意和在一起,然后踩着月光潇洒地走向未来。
再后来到城市读书,遗憾的是,看到月亮的机会少得可怜。那远方的神圣,留下一点影子,阴阴凉凉的,平添一分惆怅。城市里光阴是停滞的,哪里还有“举杯邀明月”的闲情逸致,有时昂着头渴望久久追寻,但会受到一通无由的戏谑。似乎他们更沉迷于日光浴的刺激,更满足于高楼林立、烟囱满目的快感。空虚的霓虹灯迎接着被熏黑的青天,苍白的眼镜遮挡着被熏盲的眼睛。他们的生活里或许能盛下虚妄、自私,可再也盛不下一轮明月,它格格不入,无法溶进他们晦暗的、破碎的信仰。在精神家园里他们多是弱者,狄德罗所说的诗意他们无法理解。这何尝不是悲哀?
一个古怪的矛盾:人类生活越是精神文明就越缺少诗意。不知是时代因素所致,还是个人素质;是必然,还是偶然。
真正让心绪复归的,是月亮下的纯净。正如温家宝总理呼吁的那样:这个时代太需要仰望星空的人了!的确,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民族的进步不在于人群如同躁动的急流,只想往前走,不复反顾,而是需要一批真正探索、创新、务实的,有着月亮气质的人,来点亮黑夜的光明。何况,晏殊曾说“老觉腰金重,慵便枕玉凉”不是富贵语,“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澹澹风”才是真正的富贵人家。因为富贵之极显露的反而是平淡:太多物质充溢的躯体会失去本真,唯有精神的富足才能支撑生命价值的无限。从这个意义上讲,乡下人一点也不穷,甚至过得更奢侈些。
“月出皎兮,佼人缭兮”,从繁弦急管中我看到广寒宫的月光下那位款款漫步的美女,一步一抹流霞,一叹一怀心忧……我故乡的明月啊……
辗转望月,夜深无眠。春夏秋冬四季中最美好的夜晚伴随这清朗的月光,一种幽幽的思绪在心底慢慢沉淀。这感觉无所谓快乐也无所谓悲哀,淡淡的,如同这月夜掠过的冰凉而轻柔的风。
即时再理性的人面对月亮,也会心头涌现各种纷繁复杂、回味无穷的独特感受吧。面对明月,古往今来的人们总有那么多或淡或浓、或喜或悲的感叹。然而我不是诗人,没有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的文采和感慨。我也不是游子,也不曾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落寞与惆怅。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么多年后的我身上似乎依然有儿时傻傻的影子,依然会有那么多的幻想,依然会在这个月圆之夜面对着高挂在天上的熟悉却又陌生的明月诉说我的渴望、我的思念、还有我的一切。
人类在与自然周旋的漫漫长途中,很难从结果中提取美。就如现代科技告诉我们月亮表层只是冰冷和空洞,于是我们心中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很难再驾驭。这似乎是种损失。如果我们站在心灵的高度赏月,也许会惊喜于科技让我们接近真相,来用更全面更成熟的眼光迎合月光。因为,月亮的美与生俱来,只有当它的美与你纤尘不染的内心做最完美的契合时,你才能获得最纯净的人格和最唯美的姿态,比李白还要潇洒,比林逋还要恬淡,因为不必“欲上青天揽明月”,明月已溜入你的酒杯,明月已化成你的精神!不必隐居,不必宣称“梅妻鹤子” ,因为在你心中时刻流动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越黄昏”的绝世风景。月亮从来都是这样美,都该这样被评价。
那轮月华已伴我走过十七个年头,我越发觉得,赏月不仅要有敬畏、向往的心态,还要有全心全意的爱。“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干渴的双唇偶遇的一口水井”,月亮就是这样一口井,始终携带着月亮走人生路的人是幸福的,是热爱生命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原的沙漠也作了风景。
如今多少年过去了,总是为了自己所谓的理想奔波于茫茫人海,不知是不愿意,还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可以让我抬头望一望那久违的明月,并且在那柔情似水的月光的爱抚中回忆儿时纯纯的梦想,抑或用心感受生命中几多欢乐、几多悲凉。“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原来明月却在不经意中时时伴随着我,并且用她那朗朗清辉见证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想今晚的月亮应该不会寂寞,因为有我,因为有那么多拥有月亮气质的人为了光明而打拼。
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
——我会一直这样问问自己,在前行的路上,提醒着头上那方朗朗夜空和心中的道德准则………
编辑\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