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合作动态  |  交流项目  |  友好院校  |  来访学者  |  学术研讨  |  出国指南  |  海外体验  |  最新通知  | 
友情链接
海外体验
【加州伯克利】世界那么大,还好我去看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22日 02:14   作者:   点击:[]

——写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结束后的一些闲言碎语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五个月前,我带着这样的心情踏上了飞往旧金山的航班。

我是个优柔寡断,或者,十分纠结的人;做决断一直都不是我所擅长的事情。读大学两年,没能给未来定下任何的规划,几乎没有方向;即将面临的出国还是国内读研的问题也不知所措。此时,低机会成本高效用的短期交流项目变得尤其适合我:或许一学期的异国生活和新鲜见闻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我的想法,让我不再纠结于国内国外的权衡;至少会从我的未来里排除“出国后发现不适合自己”的可能。没有犹豫,我填好了项目申请表。

伯克利是一个旧金山湾里的安静小镇;除了学校,基本没有其他的东西。我猜这里就是为学校而生的。亚洲面孔很多,外国人以中韩为首(似乎韩国人更多一些),典型的美国白人黑人反倒是比想象中少;视觉上来讲,美帝国主义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冲击感。要说有什么让我一时难以适应的,该是汽车礼让行人的习惯:我让车先过,车却要我先过,弄得怪不好意思的。

语言是开始生活的第一关。我更加体会到“英语课本并没有用”,至少在日常用语方面没有用。虽然本地人会条件反射性地对外国人放慢语速,但是未曾听说的习惯说法和过多的信息量依然会造成不理解甚至是误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又总是超出语言考试的情景范围。于是,接下来的四个多月,我只好活在对自己英语水平的谴责之中了。

伯克利的校园面积很大,树多,绿地多,建筑松散,风格迥异;依山还建有实验室和植物园。图书馆很多,大小不一;除了几座学校的大图书馆,几乎每个学院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小图书馆(对所有学生开放)。

都说昂贵的大学学费购买的不只是教授在台上的几个小时,更是外界难以轻易得到的宝贵资源;在西方大学这一点体现得更加明显,尤其是图书馆。图书馆不是简单的存放书籍的建筑;若是,它将和仓库没有差别。在伯克利,每个图书馆都会有固定的称职的图书管理员管理图书、为学生提供帮助;不仅是借书还书索书这样的机械工作,如果需要,他会了解学生需求后给出阅读建议-他们了解的不是图书馆这个建筑,而是里面的书。学院也会有固定的资源管理职员:无论电子或纸质,数据库或文献,他都会为你指出详细寻找方向。数据库图书馆,可以预约管理员进行一对一指导,解决数据查找上的疑难问题(亲身经历)。亦有研究生助教开办的基础计算机教学公开课(程序语言、常用统计软件等)。

想知道一所学校的研究生值不值得申请,就去看看它博士生的论文;想知道一所学校的本科生值不值得申请,就去看看它的图书馆。

闲散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开学自然要变得忙碌,奔走于很多课程之间,尝试不同的口味,筛选出自己喜欢的,或者期望着自己赶快从某门课的“等待名单”上排到位子。作为交流生,我们的课程选择非常有限:选择范围小,且正式学生享有选课优先权。若不是原本选好的课程被强行踢出,我大概永远不会有选研究生课程的想法(研究生通指博士,下同;伯克利没有经济硕士)。阴差阳错,或是机缘巧合地,我选择了金融经济(本科课程,设置与国内教学相符)和高级计量(研究生一年级课程),3门课,13学分(另有一门经济研究课题,属于项目必选课,没得挑)。

其实,选择研究生课程我是有顾虑的。自知不及清北的同学聪明(多数选了至少一门研究生课程)、数学底子也不是多牢,一年前来交流、在类似课程吃过亏的学长和教过我的教授也都表示最好不要冒着低分的风险,我能真切地在脑海中看到可能出现的不尽人意的后果,内心着实有些恐惧;然而抱着赌徒心理,我仍渴望能用这门课程的理想成绩证明自己,无论出国或者保研,它都会是很好看的一份辅助材料,即使成绩不算理想也能用难度来推脱一下。做决定就像考试做选择题一样,一旦心里出现最轻微的倾向,纵有千万种理由也不会改变内心的答案了。

然而,残酷的生活用血教会了我“ex-ante(事前)”与“ex-post(事后)”的区别。

总体来说,课堂英文教学一直没有给我造成很大的困扰。作为实验班的学生,课上听老师讲英语再正常不过,唯一需要适应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口音;讲台上的教授们都会极尽全力提高声音、吐字清楚,未能跟上的内容也完全可以依靠板书或者幻灯片补救。当然,外国学生,特别是还不足够了解西方生活的,会在文化上吃点亏;观察学生们在教授开玩笑的时候笑与不笑的反应就很容易区分出哪些是异国人。有时对于某些听得懂的玩笑,我能感到“此处应有笑点”;但是具体是哪个点,只能跟着同学们一起动动嘴角。或者是我笑点太高?

对于相对擅长阅读的中国学生,英文的作业题目自然不是问题;于我个人(以及实验班的同学们),英文论文也不陌生;传闻中的“阅读材料”也没有想象的那么恐怖(以下仅为个人对于经济专业课程的粗浅认识)。是否给学生留课下阅读任务完全取决于课程性质和教授的教学方式;是否完成教授布置的阅读取决于它是否会出现在考卷上,以及个人兴趣。多数阅读是非强制性的,读与不读几乎不会影响考试成绩;阅读材料是为需要的学生提供正确快捷的学习方向,以便在感兴趣的领域有所拓展。而这些拓展,正可以作为office hour里和教授的谈资。

Office hour对我来说算是个新鲜事。在国内,我更倾向于直接在课堂上提问(当班级规模比较小的时候),或是下课立刻在教室向教授请教;至于教授的办公室在哪,我可能连在哪个楼都说不清。在美国,本科生的课常常有一百人以上,除了有创意值得讨论的问题,很少有人在课上举手(大概和很多人听说的美国课堂不一样);课后不论教授还是学生也都不会在教室多做停留,若不是十万火急,统统留给office hour或者电邮。

开始,我也曾想通过多去office hour,多和教授沟通,运气好的话还能讨到封推荐信。鉴于自知不太可能常去所有教授的办公室也不太可能拿到好多推荐信,我需要比对一下自己最可能博得哪个教授的青睐。高级计量,太难,连上课教的我都不能全消化,就更不要说探讨了;去问些简单问题,效率还不如自己思考,也无益于在教授面前树立良好形象。经济研究课题,课太水,终极考核的论文如有问题是固定向助教询问;概括来讲,我完全不知道该和教授说点什么。最后的选项似乎只剩下金融经济一个了;课不难,某些时候有适度的拓展,适宜尝试。

第一次踏入教授办公室我暗暗吃惊竟然会有如此多的学生赶在这两个小时里问问题,可能他们中的很多人有和我一样的算盘?一两个问题,加上排队的时间,大约花了我几十分钟;我却丝毫不可惜这点时间,反而为如此不善交际的自己能勇敢地独闯教授办公室感到高兴。如果学习节奏能一直像第一个月一样明快,可能我会一直重复这件小确幸的事情吧。

若说有什么东西毁了我这四个月的幸福,那么答案有且仅有高级计量那门课程。“选课决定生活质量,而我们的生活质量被这门课拉低了三条街。”同甘共苦的伙伴们如是说。然而这段经历不幸却又幸运;人在逆境中学到的往往超乎想象。

曾经的我总觉得自己是个聪明人,给我一张北京户口我也能上清华那种。选研究生的课,出于赌徒心理,是自负。大纲上看似熟悉的内容,以另一种面目出现竟将我绕得云里雾里不知所措;那时我以为,大家都会觉得这门课很难。过去的二十年里,我从没体验过做差生的感觉;然而一阶段(课程共两阶段,两次考试)略低于中位数的考试成绩让我认清了现实:我拿出九成精力学习的一门课,还达不到中等;与我竞争的,是同时学四门左右同等难度课程的研究生,或者比我多选一门研究生课程的清北人;作业还是仰仗清华同学帮忙。那时我想,两年之后,即使把我放到这里读研究生,也一定是肄业的结局;中国顶尖学府取分最高的专业里的拔尖学生,与屋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好胚子,他们才是一类人。

不断认清自己是件好事,减小以后做出蠢事的可能。可能此处传达的三观和鸡汤文或是长辈们希望我们接受的不相符;我将自己的感受摆出来,如何理解便是各位看官的自由。

课程的二阶段对我就像梦魇;不仅数学知识跟不上、思维速度跟不上(听不懂课只会抄板书已是家常便饭),新加入的编程作业还让我摸不着头脑。几乎每次作业,都是“磨”出来的:自己思考、复习笔记、问谷歌、和室友相互启发,重复上述过程。因而我也丧失了思考金融经济的时间和兴致,毕竟好问题的提出需要大量的时间阅读和思考;我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如何将计量保持在一个A-的水平上。或许回过头,我会觉得这门课的难度被自己夸大了,但它已经足够令我挣扎和重新认识自己。

然而这门课也让我和其他一起上课的中国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清华经管、北大光华、台大抑或伯克利本校生,与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相处如同井底之蛙终于看到了地平线,千姿百态,和脑海中臆想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光景。

这门计量虽然难,但于我而言,依然和大多数课一样,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套用爱因斯坦的话说,重要的是忘掉知识后,留下的那些东西。

正式的学期里,我的生活大概就是家、学校、食堂,三点一线,平凡单调,如上所述;没有春假,周末用来给自己做点好吃的,感恩节用来复习考试;之后的旅游算是个人附加项,不能作交流的体会。或许读到这里,各位看官还在期待一个正能量的转折;不幸的是,到这里我便要结尾了。写这些文字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留一份记录,或者分享给感兴趣的人,而不是弄成留学推介广告。一如我题目中讲的,世界那么大,还好我去看。然而,大千世界,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万花筒中不同的一个组合方式;于我,出去走走,越看越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越看越能变得成熟和消磨锐气;不是每个人的经历都会变成人生的奋斗目标或是感人至深的心灵鸡汤;看了,才知道自己的世界是什么模样。

直白的表述,包含诸多思路不清词不达意,烦请包容。

童若琰

2016/1/11

上一条:【杜伦大学】海外交流心得 下一条:【雷恩一大】交流心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