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办公楼会议厅举行,加拿大卡尔顿大学、香港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管理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聊城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大学的专家学者和师生90余人出席会议。此次学术研讨会由《产业经济评论》编辑部、山东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和《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共同主办。
开幕式上,山东大学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臧旭恒介绍了出席研讨会的各位嘉宾,并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香港岭南大学林平教授作了致辞发言,他说,山东大学产业经济理论研究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参加此次学术研讨会可以感受学术最前沿理论,有助于加深学者之间的交流与了解,更有力地促进学术合作。
学术研讨会上,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经济学院Chen Zhiqi从卡特尔的描述入手,分析了美国与欧盟之间不同的反垄断执行政策,并为中国反垄断法的实施提出政策性的建议。香港岭南大学林平分析了中国竞争与反垄断政策的发展,引用了“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失败的例子说明中国反垄断措施,他说,反垄断不是产业政策的工具,国家安全审查也不应作为产业政策的工具,如何在执法过程中平衡反垄断和产业政策是一大挑战。中山大学王珺通过一系列实证分析得出:由于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同,出资人控制的企业与代理人控制的企业在购买与自制的决策偏好上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影响企业参与市场分工的程度,进而影响企业的聚集程度。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杨蕙馨谈到,互联网应用于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使得相关企业及其产品获得某种程度的网络外部性,进而使这些企业的边界发生动态调整或变化。南开大学李建标指出,市场结构并不是市场行为的唯一因素,有时市场上的交易制度可能会起主导作用,产业组织理论学家应该对各种市场结构中的制度设计给予一定的重视。北京师范大学李晓西谈到了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中山大学梁琦讲述了分工、集聚与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问题。南开大学杜传忠指出,产业的市场集中和空间集聚作为现代产业组织演进的两种基本路径,分别从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推动产业组织形态的调整与演进,但在工业化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二者在发展趋势上呈现出相互融合、功能互补的态势。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经济学院Zhang Jiankang分析了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并从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山东大学臧旭恒教授改变以往文献中厂商进行工艺创新的假设,而是假设在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商能够进行小幅产品创新,得出结论发:在Bertrand竞争下,若厂商之间产品同质性较高,则厂商数目与厂商研发动机成单调负向关系;若产品差异性越高,则厂商研发动机与厂商数目成倒型关系,即厂商研发动机随着厂商数目增加先递增后递减;在Cournot竞争下,无论产品差异大小,厂商研发动机与厂商数目均为倒型关系。山东大学丁言强探究了中国燃油税的出台对能源需求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北京的实例分析,得出了一些具有启示性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