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大学产经论坛
第65期
葱姜蒜的身价与农产品流通体制
冯中越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教授
时间:2012年4月24日 18:30-20:30
地点: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B423
主办: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山东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
《产业经济评论》编辑部
(作者:马星)
“庆祝《产业经济评论》创刊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山东大学产经论坛”第65期于2012年4月24日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B423举行,本期的主讲人为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冯越中教授。论坛由《产业经济评论》编辑部主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曲创教授主持,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王美玲副教授和来自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的同学一起冒雨参加了本次产经论坛。
讲座伊始,主持人曲创教授通过诙谐、生动的事例引出今天讲座的主题,并对主讲人冯中越教授进行了介绍。接下来冯老师梳理了为广大消费者所真切感受的近期农产品价格存在大幅波动的事实,并对一些比较流行与常见的理论解释与解决对策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探讨。
冯教授的讲座主要内容包括四方面:流通加价问题、如何减少流通环节、产销信息不对称情况以及政府在这些问题上的职责。首先,冯老师对第一方面内容中的核心概念农产品流通的“最后一公里”做了极其清晰、透彻的阐释,指出这个概念只存在于农产品的批发到零售这一环节,因此流通加价问题也只应存在于此阶段。与此相比,常见的对流通价格问题的现有解释都或多或少偏离这一范围并忽略了流通过程中存在的“量价比”关系,导致流通加价问题的严重性被高估。
其次,冯中越教授针对减少流通环节的最热门办法——“农超对接”做了深入的剖析,捋清了存在于其中的容易混淆的纵向约束与纵向兼并两个概念,并最终分析得出对接之后由于存在损耗转移的情况,结果并不一定符合人们期望。实际的结果也是如此,从农户直接到超市这种产品直接供应情况很少出现;而且针对这种做法由于农贸部门和商贸部门存在相反的态度,在现实中也存在一定阻力。因此作为农产品的中转场所,批发市场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农业组织化的必要基础。
第三,冯老师从农产品生产的非标准、非规模化角度解释了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并且指出由于农户小规模生产会存在品质提高缓慢、安全追溯能力弱等问题,因此农业合作社是农产品生产流通的未来发展方向。除此之外,冯中越教授还探讨了合约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
最后,冯老师从农产品的准公益性角度出发,建议政府应该从政府储备、物价补贴、建立安全追溯机制等方面保证这一特性,保障民生。
冯老师精辟的论述、严密的分析为广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报告厅外冰冷的雨水与屋内同学们高涨的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积极、踊跃的提问、交流声中“山东大学产经论坛”第65期圆满结束。
(完)



